香港印象:香港回归25周年记,维港的日与夜代表最真实的香港

盐谈 2022-07-01 07:01:38
01

我是去过香港的,那是十年前的事了。

那时候的香港还是比较纯粹的,对大陆来客相当友好。

虽然导游一直给你洗脑,明着夸江浙地区的游客素质好,实际上是想让你购物花钱;面上说人要懂得感恩,要互惠互助,心里想的是让你消费,她好拿提成。但我也没有太反感,一来,出游的心情不错;二来,想想这也是人家的工作。出于职业本能,我会更乐意去听听她的营销话术和营销套路,想想她说的每句话和每个八卦故事背后的用意,觉得还蛮有意思。

这位导游呢,成就了香港给我的第一印象——职业感。

这种职业感可以叫做:目标明确、出手利落。

无论她说什么、做什么,除了日常导游该有的服务和行程安排外,其他都是为了营销。以至于,最后,我也在她那里买了点纪念品,想想她为我服务了一路也辛苦,让人家赚点钱也应该。我自认是一个理性的人,一般很少买计划之外的东西。所以,毫无疑问,她的营销是成功的。

我开头说,香港人是热情的,虽然微笑随处可见,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在迪士尼乐园工作的小姐姐。这姑娘皮肤白皙,穿着卡通装,看着很卡哇伊,她的工作是在某游乐点的门口负责清点人数。

在我看来,这是一项很无聊的工作,一趟行程可以接待多少游客,数清楚即可,除此之外就是稍加引导,维持一下秩序。单调、无聊、机械。很多从事这种工作的人,都会面无表情,仿佛他们就是一台扫码枪,“滴”一声过一个人,别无其他。又或者,会出现那种扯着嗓门的大哥、大姐:“哎,你等下,你别进去,别挤啊,挤什么挤......”诸如此类。

但这位小姐姐完全没有,我排了十几分钟队,没见她露出过任何不耐烦的表情,全程微笑,嘴上也不会11、12、13......这样报数,她不会让你觉得自己像一件等待过闸的货物。她只是微笑,有时用手指示入口的方向,当你和她对视时,她还能冲你点点头,轻轻说一句:“这边请哦~”

平心而论,按迪士尼的客流量,她这种“微笑”很难说一定是发自内心的。但她的职业感练就的“微笑”却让人看着不觉得有假。这是一种“专业”,也是一种职业态度。微笑、数数、引导,在最简单的工作中,做到最极致,让客人最舒服。这难道不值得称颂?

02

我当年去香港的原因有很多,但归根到底还是受了港剧、港乐、港产电影的影响,总觉得,一定要亲眼看一看光影中的梦幻之地。

但到了香港之后,接踵而来的却是理想和现实的不断冲击。

飞机刚落地,有感于赤鱲角机场的繁忙与专业,当年并没看《冲上云霄》,所以对机场是没有感情的,但我有感觉,这种感觉就叫做“忙”,到处是行色匆匆的人,此起彼伏的广播声,飞机起起落落,首次出境的我显得有些慌乱。

然后是青马大桥、游艇会、香港理工大学......这些印象中的名词一个个在你眼前闪现,既真实又梦幻。但同时一个很直观的感受在心头涌起,香港好小。并不宽阔的街道、并不大的广场,像个“学院”的著名大学。

“浅水湾”三个字,印象中身份、地位的象征,而我当时亲临现场,我的感受就如同他的全称:“浅水湾海滨浴场”。若不是导游一路上讲着附近住了哪些名人,讲着这里是风水宝地,几乎都要忘了这里居然是港剧中角色一听到名字就会“哦~”一声,给一个心领神会表情的地方。

“夜游维港”是那些天我们最期待的一个项目,拜托,那可以维港诶,举世闻名的维港!

可惜,我们去得太早,吃完自助餐天还是亮的。站在游轮上,看着眼前掠过的一栋栋高楼大厦,居然看出了些许压抑的味道。对岸高楼林立,但不是影视剧中阳光照耀下,闪着金光的繁华中环,而是如豆腐块般叠加在一起的民居。那感觉就像看着一个巨大办公区的格子间,逼仄、压抑,让人透不过起来,我甚至感觉我不像是在旅行,而是在上班。

直到夜幕降临,对面的“格子间”逐渐隐去了他硬生生的线条,在夜幕的掩护下变得朦胧,在灯光的掩映下和维港月色、水波融合,变成了我们熟悉的维港。

间于日与夜的维港

许鞍华有一部电影叫做《天水围的日与夜》,而那天我所看到的可以称为“维港的日与夜”。那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冲击和感受,但那或许就代表了真实的香港。白天的香港直白地展示她的压力,他小小空间下倔强生存,只能不断挤压,不断向上的现实。夜晚的香港,褪去了她的坚硬,在人们的想象中,借着天时、地利,精心装点出自己的梦想。

03

我们经常听到影视剧里说——“香港精神”,那到底什么是“香港精神”?我以为的香港精神,体现在香港的方方面面,香港的每一个细节中的。

香港精神应该是催人奋进的。

我不知道大家看港剧的时候有没有留意一个细节,香港人行道上的红绿灯是有声音提示(我猜它最初的设计可能是为了提示盲人过马路)。当“红灯停”的时候,“滴答~滴答~”提示音相对缓慢,它似乎在告诉你,不要急,慢慢来。但当“绿灯行”的时候,提示音就变得很快,“滴答滴答滴答”,仿佛在说,快点前行,快点快点快点~

香港精神应该是自强不息的。

我们看港剧的时候,或许有听到过一个词叫:“综援”。这是香港的一项社会保障计划,目的是为了给那些在经济上无法自给的人士提供经济上的安全保障。可是我去黄大仙庙的时候,却看到那里有不少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她们佝偻着腰,行动不便,却向游客售卖蜡烛、香等用品。

导游说,这些老奶奶早就可以申请综援了,但是她们宁愿自力更生,尽量不给政府添麻烦。这就是香港精神,自立自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一直在说我们的这位导游,但我一直没介绍,这位导游姓陈,是位女性。我为什么记得那么清楚呢?是因为有一次我听到她在打电话安排行程。她说:“你好,我是陈小姐……”

我至今记得她讲电话时的样子,她身姿挺拔,一手拿着电话,一手拿着手包,不时根据说话的内容调整自己的姿态。看到她那个样子,不由想到港剧里经常出现的“大女主”,她们独立强大、自信满满。这形象可以是《刑事侦缉档案IV》中的武俏君,《鉴证实录》里的聂宝言。

因为有一天的自由活动时间和几个晚上的相对空闲,我走过香港的大街小巷,我轮换过香港的N趟地铁。

我所见的香港人大都是步履匆匆的。比如上电梯,我们都习惯站在电梯上,等电梯送我们上或者下,但我所见到的香港人经常和电梯一起移动,甚至走在电梯前面。在香港,擦肩而过的人群中不少都戴着蓝牙耳机,但他们不是在听音乐,他们是在打电话。这大概也是香港精神,拼搏、奋进、自动自觉,他们永远赶在时间的前面。

04

上个月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香港著名老字号甜品店“许留山”,最终还是撑不下去了。我去香港的时候,特意在大晚上摸到他们在北角的分店,赶在下班前打包了芒果西米露。

因为那些年,有句这样的广告词:“香港最出名的山是许留山”。后来,许留山开到了我所在的城市,我成了许留山的常客。再后来,许留山在我的城市消失,想不到,现在要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小时候,我们谁不会唱几句《光辉岁月》,谁没看过TVB的剧,我去铜锣湾是因为传说中陈浩南是那里的扛把子,我坐地铁发现真的有下一站叫做“天后”。可是现在,香港的老牌艺人在内地贩卖情怀,有名气的还能“乘风破浪”、“披荆斩棘”,人气不足的直播都没人看。

老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其实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永远璀璨,只是我们都希望我们的东方明珠是个例外。香港回归25年了,曾经的东方明珠,已经不是一颗孤星的存在,她身边有深圳、珠海、广州、佛山……她们是一母同胞的姐妹,她们共同组成耀眼的星海。

所以,其实我们没有必要执着于香港,我们要的是珠港澳大湾区,我们追求的是整个中国的繁荣强大。

曾经有个刷爆网络的演讲,叫做:《国强则少年强》,其实这个概念完全可以空间化延伸,“国强则区域强”。

曾经,《狮子山下》代表了香港精神,歌里说:“(我们)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我相信狮子山下的精神永远存在,我们依然满怀希望。但别忘了,我们同样都是“中国人”,香港和中国大陆是“一样的血、一样的种”,我们完全可以手牵着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未来的梦,我们一起开拓。

0 阅读:10
盐谈

盐谈

做一个真实的表达者,做一个理性吃瓜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