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步||河西走廊有一座大诗人陈子昂留下诗作的古城关隘

我看世界 2024-07-24 14:05:31

大硖口

周 步

出凉州西行百余公里,便是硖口古城。

硖口古城是甘凉道上最险要的一处关隘,素有“蜂腰”之称。在中国历史上,凡是途径河西走廊去往西域的商客,必经此处。明朝诗人张楷写过一首《石硖山口》的诗歌,诗中有“白沙官道接羌胡,硗确难行是此途”的句子。同是明朝诗人的谢历,也写过一首《石硖晚翠》的诗歌:“两岸张掖如鸾峙,一水中流似马奔。”这是描写硖口地理具有代表性的两首诗歌。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大致可以了解硖口古城的地形地貌和地域特色。写过硖口的还有陈子昂。陈子昂的名气太大了,他的那首“硖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的诗歌,不自觉盖住了其他描写硖口古城诗歌的光芒

硖口作为军事要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匈奴时期。据说那时候就有军士在此把守。那时候这个地方不叫硖口,叫泽索谷。泽索谷是匈奴语,就像焉支山、祁连山一样,现在我们只能通过地形地貌和地理要素猜度它的大致取意。硖口古城汉置都尉,明筑城堡,清设守备、都司等职。在中国历史两千年的时空岁月里,硖口古城一直是甘凉古道上防御设施最完善、驻军级别最高的一处军事关隘。

硖口古城虽小,但功能齐全,设备完善,市井俨然。据载,硖口城在民国年间还是相当完整的。古城开二门,一条主街通城而出。硖口古城有句顺口溜是“东西的城门南北走,走在街上人咬狗”。这句话啥意思呢?原来硖口城方位不是很正,有人说是东西门,也有人说是南北门,于是人们就正话反说了。古城中有一座二层木楼,上书“威镇乾坤”四个大字。城中衙署、器局、公馆、营房、商铺、酒肆、学校、寺庙、厩所、库仓等等,一应皆全。这座木楼在当地俗称“过街楼”。过街楼初建于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再建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过街楼和坍塌的面目全非的城池,就像一个夕阳下迟暮欲归的老者,在无声地诉说着万里关山的古往今夕和峡口古城曾经的璀璨辉煌。无情岁月,留给这个世界的,总是繁华过后的荒凉,喧嚣之外的冷落。

我第一次去硖口古城是三十多年前,那年,我十三四岁。新年伊始,我陪同五婶到硖口城去拜头节(五叔有事不能前去)。毛驴车到硖口古城从北门外横穿而过的那一刻,一颗少年的心被刺痛了。我不敢相信这是硖口古城。但这就是峡口古城。我家离峡口古城三十多里,早年间,我常听大人们说硖口城如何如何,今天看到了,我大吃一惊。硖口古城的残破程度,实在超乎我的想象。我怔怔的望着不知如何是好。第二天下午,另一位亲戚来请我们去吃饭。五婶说,他们住在城里呢!我自然是兴高采烈。我们斜穿过两三户人家就到了。原来,城墙没了,城里和城外只是个概念而已。

硖口古城的故事很多,人们最津津乐道的是“石燕高飞”和“石硖停云”以及狄青的故事。据说名将狄青病逝于此。石燕高飞和石硖停云为山丹八景之一。石硖停云是什么样子呢?我没有和他人探讨过。但我却在风雨欲来之前和大雨之后,朝硖口古城的方向伫望过多次。那乱云飞度、迷雾滚滚的情形,确实有一种苍天欲倾、骤雨扑地的感觉。我还听说,早年间硖口城里的孩子出生之后就吃饷银的。硖口城里的居民大多是军人的后代,他们不事耕耘,以商贸为业。这个数百人的古城,却有四十多个姓氏,这在当地也是一大奇迹。

据史料记载,康熙八年(1669),青海蒙古厄鲁特部首领怀阿尔赖率兵来侵,致使丝路不通,商贸受阻。驻守河西走廊山丹大马营草原的王进宝奉命迎敌。王进宝手持两根铁鞭,身先士卒,左冲右杀,直杀的敌军人仰马翻,大败而逃。此一役,王进宝因作战勇猛、以少胜多而名扬京城。为此,康熙皇帝召见王进宝,赐“五凤楼”,并御书“龙飞”二字。再后来,王进宝在平定吴三桂的战争中屡建功勋,被后世称为“再造清室”之名将。硖口古城东有定羌庙,早年间,庙里有王进宝将军的画像。林则徐谪边期间途径此地,对此曾撰文记述。王进宝祖籍甘肃靖远。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去往边陲西域的名将士子、僧行商旅,无不是穿越这座古城,走向其生命的灿烂与辉煌。

千年故事,已化作风吹云散。鼓角筝鸣,唤不回历史的曾经。现在我深感遗憾的,是那些年没去看看硖口古城周边的岩石壁画。那些岩画以狩猎场景、日月星辰、动物形象如蛇、鹿、牛羊为主,其雕刻手法朴拙,形象丰富自然。这是哪朝哪代哪一个先民们在什么样的状态下雕刻的呢?他想表达什么?想告诉什么?他们是在怎样的社会形态下生活和在怎样的原始旷野里生存?现在已不得而知。但透过苍茫岁月,我依然能够清晰的感觉到河西先民们在追逐胜利时的欢乐和成功后的喜悦,以及这个隐蔽在历史深处的古城关隘所肩负的职责与使命,重任与重托。

原载《甘肃日报》2019.7、

周步 作家,诗人,媒体人。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央视纪录片《影像中国》撰稿,中国旅游文化网总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