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波斯语课》,使我们回到现实

志强聊电影 2023-05-27 10:36:18

“二十个罐子的交易,你可还记得?我不愿意失败。”对于犹太俘虏吉尔斯的问题,德国官员科赫这样说道。说完,他就带着笑容,转过身去,向他梦寐以求的德黑兰去了,只剩下目瞪口呆的吉尔斯。

 

吉尔斯,他是一位名叫“雷扎”的波斯人,因此得以逃脱。不久,他就被带到了一个叫科赫的德国人的营地,科赫希望他能在战后回到他哥哥住的德黑兰,在那里开一间德国饭馆,他希望科赫能让他学习波斯语。吉尔斯根本不懂波斯文,他花了七百多天,才弄出一种全新的文字,然后教给了柯克,让他能够正常沟通,还能作诗。这个故事的紧张程度,就看科赫是否能够看穿吉尔斯所开创出来的“波斯语”了。

这种紧张感,始终萦绕在观众心头。张恒的解释很难让人信服,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凭空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更别说波斯语了。你也许会说,正是那种求生的欲望,以及一种对同类的深切关爱,促使吉尔斯产生了激励他去做这件艰巨的事情的潜力。另一方面,德国的科赫将军又怎么会看不出这是一场骗局呢?那个时候,德国已经彻底征服了法国,法国肯定有不少波斯人居住,只要找到他们,就能证明他们说的是真是假。在集中营中,恐怕有不少犯人都知道真相,吉尔斯把真相告诉了那位医生,所有人都默契地维护着他的谎言。这一点从他们的大哥毫不迟疑地消灭了英国波斯驾驶员这一事实就可以看出。

事实上,营地里的一些德国军官已经看出了他不是波斯人,连基本语言都听不懂,他们将这件事告诉了科赫,但是科赫却没有任何的反应,即使科赫的上级指出了他们在这件事上的错误,但科赫依旧认为吉尔斯是一个叫“雷扎”的波斯人。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似乎有些难以解释,但事实就是如此,而这也就是本片的目的。所有人都在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科赫或许很早之前就对吉尔斯起过疑心,在当初的军官宴会上,他还打过对方一顿,只是最后,他选择了信任吉尔斯。

事实上,他并不信任吉尔斯,一个自我欺骗的信任罢了。他讨厌这场战斗,讨厌这种充满了杀戮和屈辱的生活,讨厌德国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在一场惨烈的大战中,他为自己保留了一块和平的土地,为自己保留了一丝希望,他要到他的哥哥们那儿,即波斯,在那儿,开一家饭店,一种最平凡不过的梦想。

随着这样的渴望变得更加强大,他会自然而然地去接受任何与自己想要达到自己想要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东西。对他来说,如果自己不信任吉尔斯,就会与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有更大的距离,这是绝对无法承受的。所以科赫从认识到认识,到猜忌,再到熟悉,再到认识,再到猜忌,再到熟悉,再到最后,他因为吉尔斯而把枪指向了另外一个德国人。

没错,科赫就是个德国平民,大战之前,他过着艰苦的日子,所以他才会去做一名厨子,养家糊口。当我看到一个穿着漂亮军装,神采奕奕地抽烟的军官时,我就和他们一起去了。在大战爆发的时候,他也像所有人一样,被卷入了历史的浪潮之中,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他的哥哥,那个被上级指责为“不爱国者”的家伙,则很早就离家出走,在德黑兰过着平静的日子,躲避战火。当他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对自己发了一个誓。

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像科赫这样的平民,在战斗之前充满了激情,但是随着战斗的进行,他们会渐渐变得憎恨,他们会用自己的双手染上血腥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种渴望,才是真正的民心,才能降低战争的意识形态,才能让人慢慢地回到人类的本性,才能让人思考,到底是生活更好,还是战斗更好。

吉尔斯以犹太犯人的姓名为词源,创作了二千八百四十个字,每一个字都代表着一个人,在电影的最后,吉尔斯念出了自己同伴的姓名,这是一种真正的悼念。他们已经逝去,甚至没有一个人的姓名,你会不会也跟着吉尔斯一起落泪?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