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的某个社区公园,两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正在悠闲地散步。
忽然,一位老人笑了,说:“昨天晚上,裴裴又跟我聊了一晚上,还教我玩新游戏呢!”
听到这话,另一位老人也点头附和,“对啊,对啊,我的那个也陪我聊天唱歌。”
这时,不远处正在休憩的其他老人们也纷纷加入讨论,引发了一场围绕着“裴裴”的热烈讨论。
那么,这个引发热议的“裴裴”到底是什么呢?
机器人情感陪护与智能健康监测功能详解原来,“裴裴”并不是哪位人类朋友,而是一款新引入重庆社会福利院的情感陪护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不仅能陪老人聊天、唱歌,还能够帮助老年人识别心理状态、进行健康监测。
跟一般的机器人不太一样,“裴裴”不仅会用面部识别、语音识别技术和老人们互动,还能通过情绪识别系统更深层次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机器人可以精确地洞察老人每天的情绪变化和心理状态,像一位细心的家人一般关注他们的健康。
同时,开发团队还为它设计了认知训练小游戏和社交训练项目,这意味着,“裴裴”不是只会“说话”,还能帮助老人用脑、动脑,在游戏中保持活力。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小小的机器人还有智能健康监测系统,能对老人的心率、血压、体温等进行全天候监控,一旦发现异常,立刻发出预警信息,保障老年人身心安全。
这让很多家里老人离家后,子女不再过分担忧。
机器人如何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举个例子吧,需要时,你可以靠“裴裴”提醒起床、照顾洗漱、拿取物品甚至是寻找房间。
毕竟,老年人在家里走一趟都可能摔跤,有这样一位“机器人保姆”在身边,总会让人觉得踏实。
82岁的黄婆婆和她的老朋友每天都会和“裴裴”互动。
她告诉我,有一次她和“裴裴”聊天时,机器人不仅会根据她的情绪变化给出安慰,还会提醒她以后早点休息,不要熬夜。
更好玩的是,“裴裴”还能生成她年轻时候的生活照,这种温情的互动让她有了新兴奋点。
另外,对那些平时很少有子女陪伴的老人,“裴裴”无疑像是他们的“数字家人”。
机器人不仅可以实现老人与家人之间的双向视频通话,在特殊情况下,比如老人的子女工作繁忙无法及时赶到,机器人还能进行智能应急处理,发出关键提醒。
护理员刘大姐说:“以前老人一离开视线便总担心不安全,现在有了机器人,我们护理员也更放心了。”
这些情感陪护机器人在细节上智能化管理,让养老院的护理工作更轻松,也让老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智慧养老探索的成功案例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率先引入情感陪护机器人算是个大胆的尝试,但这一步也让他们在智慧养老服务创新上作出了一个成功的探索。
重庆市马上科技发展基金会和市民政局的积极支持,以及研发团队的技术投入,让这个项目在养老领域里迅速起步。
通过“人机协同”模式,情感陪护机器人不仅弥补了许多服务缺口,还让老人们在与“裴裴”的互动中体会到了科技的温暖。
这与此前民政部倡导的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到养老服务中的方向高度契合,真正体现了科技对人文关怀的融入。
实际上,“裴裴”不仅是一个陪聊玩伴,它还是个多功能助手。
智能提醒安全问题、自主排除危险、及时发出报警某些功能,加上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全面“包办”,让整个智慧养老体系更多元、更完备。
重庆市的这一实践不仅为当地老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也为全国的智慧养老服务树立了一个新标杆。
对老人而言,闲暇时光的陪聊是心理的慰藉,健康监测则是身体的保障。
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通过引进情感陪护机器人,既为老人增加了一位会聊天的“朋友”,也提供了智能化的安全保障。
当然,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跃进,更是人文关怀的延续。
当我们谈及养老服务时,更多的应该是希望让老人感受到不离不弃的陪伴和无微不至的照顾。
而这一次,重庆市的尝试正是让科技也能有温度,让老人在温馨的环境中安心生活。
未来,我们或许能看到更多类似的科技创新,真正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需要关怀的老年群体。
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希望不远的将来,每个老人都能在智慧的养老服务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