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军中,有这么一位同志,他14岁就参加了红军,征战5年后,却仅为班长,可让人没想到的是,他的班长职务还被无辜撤了下来,幸好,他遇到了一位“挚友”师长。
师长的好言安慰,让班长的心情好了很多,两人也结下了深厚的私人友谊,38年后,师长已经是副国级干部,令人惊叹的是,班长却是正国级,比老领导还要高。
这位善于助人的师长,叫陈锡联。
陈锡联在红军时期,最高的职务曾做到师政委,当然,他也做过师长,解放战争时期,陈锡联率部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炸毁日军战机24架,他一战成名,甚至连蒋介石都不得不发来嘉奖电,而这一仗,也是八路军129师出征后的第一仗,陈锡联在众多猛将中“一举夺魁”
解放战争时期,陈锡联与王近山合称为了“二野两朵花”,他们都是二野最能打的将领之一,建国后,陈锡联因战功赫赫,被授予了上将军衔,这对他来说,也是实至名归。
此后,陈锡联先后担任沈阳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处书记等职,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陈锡联从沈阳来到了北京,而他的仕途,也从这一刻改写。
在北京,陈锡联受到了毛主席的重用,他不仅成为了副国级,而且还曾一度执掌了军权,这也是陈锡联政治生涯中最高光的时刻。
1980年,陈锡联辞去了所有的职务,安心退休,他一直活到了1999年善终。
陈锡联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他在世时,与很多同志都结下了深厚友谊,因此在他离世后,很多同志都深切的表达了对他的怀念。
在这些人中,写的最动情的,要数李德生。
李德生是河南新县人,14岁参加红军,是名副其实的“红小鬼”,参军后,别看李德生年龄小,但他无论是平日里训练,还是打起仗来,都很机警,也很勇敢。
16岁时,李德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团首长的身边工作,他优秀的有些突出,因而没多久,他就担任了团交通队的班长。
1935年,李德生的人生发生了剧变,在一次班里会议上,李德生说道:“近来我们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有些放松,汇报不经常了,希望大家要抓紧。”
这句话没有什么毛病,但是他却被人打报告打到了师部,因为这件事,李德生被开除了党籍,还被撤销了职务,对李德生的遭遇,很快师长陈锡联知道了。
陈锡联对李德生遭受的不公平的对待,很是遗憾,他作为师长,不管生活中的事,但他不想李德生因为这件事而对革命产生怀疑,因此,陈锡联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开导,好言安慰李德生,鼓励他放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取得更大的胜利。
李德生当年参加红军,一直都信仰坚定,他知道自己遇到的是一个挫折,他的心里虽然苦闷,但经过陈锡联的一片劝慰,他很快就想明白了,也不再纠结此事,而是继续在红军队伍中战斗。
陈锡联同情李德生,不仅是在言语上,更多的是在行动上,可以说,在李德生的人生中,陈锡联起了一个相当关键的作用,将陈锡联视为李德生的贵人,也是完全可以的。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陈锡联担任了八路军的团长,在这个关键时刻,很多同志都是降职使用,但陈锡联却认为李德生是个培养的对象,所以不仅没有降他的职,反而是将他提拔为了排长。
陈锡联明白,对于一名军人而言,战斗才是最好的老师,所以,陈锡联也一直将许多战斗任务交给李德生,一方面是想历练他,一方面是想给他立功的机会。
枪林弹雨中,李德生终于没有让陈锡联失望,到1943年,李德生已经升任为了营长。
遗憾的是,这一年,刚升任营长不久的李德生就被师部调往了太行军区当团长,从1935年起,李德生暂时的离开了陈锡联的部队。
李德生的离开,是陈锡联一直都记住的,作为陈锡联当初一手提拔的将领,李德生到了外面,也没有丢陈锡联的脸,他发挥了自己高超的军事指挥才华。
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锡联立刻将李德生调回了自己的队伍中,担当主力团团长,除此之外,在生活中,陈锡联对李德生也很关心,他还提议纵队党委为李德生在红军时期的“莫须有”罪名给平了反。
对于陈锡联,李德生是真心的感激,一年后,他再次离开了陈锡联的部队,来到了王近山的麾下当旅长。
王近山是一位在刘邓麾下并不逊色于陈锡联的猛将,这次调动对李德生来说,也是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所以他很珍惜。
后来,李德生先后参加了襄樊战役,淮海战役等,为革命立下了赫赫战功。
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当上了炮兵司令员,而李德生则是前往抗美援朝战场,两人此后再也没有直接共过事。
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的战友情谊随着时间流逝而愈加深厚。
1969年,李德生前往中央工作,1973年的十大上,李德生当选为了中央副主席,陈锡联则是当选为了政治局委员。
虽然两人都在政治局,但是级别上,他们却是反了过来,陈锡联是副国级,李德生,则是正国级,对此,陈锡联并没有什么心理压力,他反而是替李德生高兴。
时间进入到八十年代后,李德生与陈锡联都退了下来,退休后,两人相聚的机会倒是多了起来,他们曾一同参加了好多活动,两人的战友情谊,日益增加。
1999年,陈锡联去世,李德生悲痛万分,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想当年,陈锡联同志英姿勃发,风华正茂,声名显赫,但身为一师之长从不摆官架子.......当他得知我遭受迫害的不幸之后,马上找我谈话,了解详情,鼓励我放下“包袱”战胜挫折,轻装前进......”
两人的情谊,持续了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