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太少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了。
这大概是每个青中年都有的记忆:在互联网和手机还没有普及时,我们会在放学后的操场上看着夕阳发呆,在睡觉前对着浩瀚星空出神,或是在大雨天的窗边里打开一本小说……
而如今的我们:抛开必要的工作学习活动,完全挤进我们空闲时光的是各种各样的社交类APP,或是视频或是文字,把各种与己无关的事情倾倒到我们的脑海之中,并养成了习惯。此后,我们与全世界各种境遇的陌生人越来越近,却在很大程度上丢失了与自己独处、对话的时光。
可耳机这种东西却很奇妙,它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前就存在了很久,在这二十年间,形态和功能又几经变化,但它给人的感觉却始终如一:当他戴上耳机时,耳机与他融为了一体,世界也和他隔绝了开来,他那会儿就躲进了只属于自己的宇宙。
但无论怎么吹,耳机终究只是一个工具,只是方便我们的生活。通勤时拿来听歌,不便外放时也可以避免尴尬,接挂电话,语音助手等等此类,它不要高昂的价格,也不用在音质的玄学中进行无畏的挣扎。讲到这里,我脑海里出现的是漫步者LolliPods,在2019年,真无线耳机的价格普遍高冷的时候,它将价格锁定在200元档位,一举拿下了惊人销量,成为当时真无线耳机市场上的一匹黑马。
接着后来又推出了LolliPods Plus,芯片由高通QCC3020升到了QCC3040,蓝牙版本从5.0升到5.2,支持主从切换,支持快充,接口改成Type-C,并新增切换歌曲功能。同时还辅以雅灰和云白两种更个性的配色。
从左至右LolliPods、LolliPods Plus、LolliPods Mini
而最近新推出的LolliPods Mini,我们可以将它视作Plus基础上的一次改良。充电盒和耳机的体型都小了一圈,戴在耳朵上的感觉却是更加稳妥、更加舒适。取消了配对实体按键后,充电盒更加简洁美观。mini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精致”。
既然是老大哥的升级版,自然是有些进步明显的地方的,在我看来,这些进步完全是质的飞跃。相比于老款的LolliPods,LolliPods Mini一是增加了触控切歌和语音助手的功能,二是充电接口从Micro-USB升级到了Type-C,三是耳机在充电仓内的充电速度比老款快了几倍。最关键的一点,底噪一直是很多平价无线耳机被诟病的问题,而Mini却不存在这个问题。在安静的环境下我仔细听了很久,基本察觉不到底噪。
既然提到了LolliPods,Mini这一款的外观设计也颇有其风格,小巧的充电仓质感细腻,开盖槽接缝很小,翻盖开合的磁吸阻尼也恰到好处,从外观和做工来看,说是千元级别也毫无问题。而半入耳式的耳机佩戴起来也非常舒适,很容易让人忘记这副耳机的存在。
半入耳和入耳对于耳机而言,就像豆腐脑的甜咸之争,有的人认为半入耳容易脱落,也有人觉得入耳式耳机佩戴难受。而对于“沉浸在自我时间”这一点,似乎更多人觉得降噪才是专属,但在我看来,半入耳与入耳,降噪与非降噪,不过是功能与形态上的差异,对于我们感受音乐会有差异,但“心远”才是沉浸于自己的关键所在。
音质方面,虽然我不太苛求蓝牙耳机的音质,但LolliPods Mini给我的感觉还算不错,它在人声与乐器的分离、立体声方面做得比较好,仿佛亲临现场去聆听乐队演奏。3mm大尺寸复合振膜,独特的声学架构与曲面入耳结构相结合,即便是半入耳式,仍然保持着不错的低音质量。整体来说,得益于大尺寸振膜和漫步者多年的调校经验,听感虽有缺陷,但还算对得起它的价格。
较之钢筋水泥,耳机里的世界可以是森林,可以是海洋,可以是雪山,也可以是绿洲,同样,它也可以是“另一个我”。在一个人静静发呆的时候,坐公交车挤地铁的时候,难过不开心的时候……戴上它,试着与自己对话,世界才变得安宁。
若水
漫步者也不如杂牌,对自己产品根本不重视。很短时间就出现四五次质量问题,送回返修连修都不修就快递回来了。因为质量问题退货还要打大折,而且消耗了我大量的时间去沟通这事。
昵称
两百块内有什么好介绍
华尔兹
我正在用LolliPods Plus,各方面都满意
哦哟牛批
[得瑟]买了两个联想,听歌可以,打电话不清楚,发视频清楚,发语音就不行了断断续续的,还不如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