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智利盛产诗人,阿根廷盛产短篇小说家,墨西哥盛产长篇小说家,而乌拉圭呢,乌拉圭盛产怪咖,莱夫雷罗就是这样一个怪咖,而且是级别最高的一位。”
虽然作家本人并不接受这个说法,甚至抱怨记者中希望他干出新的怪事——恐怕我不写作了而是去杀个人他们会觉得有意思得多。对于莱夫雷罗而言,他的职业经历非常丰富——从书店店员到心灵学指南写手,而乌拉圭国立大学收藏的他的档案也是五花八门:塔罗牌,瑜伽练习册,学生在工作坊上画的画……
可能正是因为职业经历的丰富,他的这本《发光的小说》反而织就了我们的生活,讲述着生活的琐碎与庸常,创作的艰辛与思索。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你、我、他。
这本书的翻译相当调皮,灵动,活泼,又有点小淘气
整本书的设计也用尽了心思。
这本小说给我的感觉有点像《人生拼图版》,繁复华丽,堆砌日常,但是与《人生拼图版》中埋有暗线不同的是,《发光的小说》更加疯狂——所谓“发光的小说”就一百页上下,剩下的四百多页通通被称为“序”——奖金日记,我一时甚至不知到底什么才是这小说。
序言倒也简单,小说主人公领了笔钱,需要出篇小说。但是完成任务看起来比写原创难多了——要不然怎么这能写好几年呢?
创作总是一件难事,特别是主人公这样的,他对电脑的痴迷,电脑原本是写稿的工具,但却成了他的目的——稿子没写多少(可能记录稿子没写多少这事就是稿子本身)但是时间却溜走不少,这事想必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我,都干过吧。
不仅电脑,书中主角遭遇各种琐碎的事情,与我们的生活实在太像,不知道这到底是在说主人公还是在说自己还是在说作者。但这种体验是慢热的,书虽然很厚,但是一点一点地就渗了进去,恍惚中觉得,这可能就是生活本身。
但这种沉浸却有一种无力和低落的感觉,书中的主人公生活就是一盆流动的死水,对,我没说错,在表面看起来,生活多姿多彩,也算是饶有趣味,但是细究起来,生活却平庸乏味,这可能就是现代的比喻,在一个被祛魅的世界中,无聊才是整个世界的本质。
谁也不愿意面对无聊,所以主人公总要做些什么,在这里他谈论着衰老、死亡、音乐、网络、毒品、黄片、心理咨询、抑郁症,甚至反复描写一只死掉的鸽子(可能这就是封面的设计灵感)。这些刺激的背后。是主人公寻求发光的探索,也是摆脱生活的努力。
恍惚中我甚至觉得作者写的反倒可能是自传,一时难以分清书中的主人公到底是不是作者自己,也感觉这像自传。面对生活,真正的勇者反倒是认清真相以后依然热爱着生活。
在这里,作者撕开生活的真相,书本身反倒是成为这生活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