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建筑新作:顺德自建房

建日筑闻 2024-09-05 16:07:00

这是顺德一个五口之家的住宅,夫妇二人是镇上的职工,儿女刚成年,爷爷虽然上了年纪但精神很好。场地位于镇中心,周围的宅基地也都以业主自住为主,属于珠三角典型的自建房街区。

自建房遍布的镇中心

01自建房的类型议题

总平面图 © 多重建筑

宅基地为 8 米面宽,10 米进深,街区内的宅基地大抵如此。在 14 米的高度下,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顺德,宅基地较高的价值使得建满用地的体量方式成为主流,并在这样的体量中去构建一家五口或更多家庭成员的生活。我并不抗拒建满建筑面积,具体而言——一个撑满用地的体量作为设计的已知条件,这样我们可以参与到自建房类型研究的这个大议题里去寻求思考上的突破,而不是把单独的这块地作为一种实验作品。各家宅基地之间的巷子仅在一米九左右,各家的四向立面仅有一面对外采光,西南侧的宅基地为临河涌采光,东北的宅基地为临街采光,剩下的则甚至四面均是窄巷。本次基地条件相对优渥,东北角能够面对一片小树林,为 8 米面宽获得了宝贵的采光面。

宅基地红线与巷子关系。北侧南侧为通行窄巷,西侧为不通行窄巷。仅东侧视野采光较好。© 多重建筑

梁宅临近的 43 栋邻居群像 © 多重建筑

与街区内自建房的立面关系

02布局逻辑

布局逻辑图 © 多重建筑

第一行(拆除平面):家族旧宅,建于 80 年代,3 层框架结构。择南侧巷子为入口,红线内设小院,然后进入神厅,神台背北面南,序列感上佳。楼梯位于房屋中间,各层交通收束在用地中间。由于用地三面被围,这样的内部布局意味着首层厨房和二三层次卧均朝向不佳,该居住情况在当地较常见。场地受限,在建房过程中无法通过有针对性的布局来使生活空间获得想象力,是自建房领域普遍面临的问题。为了最优化地建设这块宅基地,夫妇开始寻找建筑师的介入。

第二行(平面):广府传统民居的原型是三间两廊,随着用地日渐紧凑,出现了两开间的明字屋和单开间的竹筒屋。在现行的 4 层自建房建设中,单层且至多两层的三间两廊原型似乎早已被忘却。开间数更多是经济规律而非生活所向,但从三开间,到两开间,再到单开间的过程中,进深却保持了经久,心间深处望向天井作为家中最大景深,神台端坐在阴影的最深处,另一端是承接着阳光雨水的天井,卧室开门,使得广府人世世代代在此进深中穿梭。

第三行(平面):我们将宅地理解为一个U型口袋,靠东侧是阳光与风景,U型内部将深远地望向它。

第四行(立面):在立面上,我们面临的议题:一是 8 米面宽,最多只够做两开间,二是垂直的生活体系。两开间可一大一小,个人空间 3.7 米,共有空间 4.5 米,这使得每位家庭成员在不同的层,夫妇则合住顶层,每层的共有空间则成为他们上上下下串联彼此的需要。

第五行(平面):四层+两开间,可以在优良朝向上布置出 4 个个人空间,和 4 个共有空间——神厅,餐厨,起居,书房。楼梯电梯则是为第三种空间——可以简单地叫交通空间,但它在 U 型口袋最内侧,沿共有空间一直望向深远的外景,且串联着个人空间向共有空间的过渡,它该带给主人家更丰富的空间感受才好,因此这第三种空间的平面尺寸并未被压榨至最低,而是留有做变化的余地。

第六行(立面):可以将车库的层高压至最低,为卧室留出更多层高,而共有空间的层高为匀质的 3.5 米,则个人空间与共有空间有高差,这样的高差将帮助第三空间的视线越过共有空间而获得意外的景深。

第七行(平面):依据以上节奏落位了九根柱子,U型开口处形成 1.8 米的悬挑,强化袋口与袋内在开放度上的差异。5 根柱子自始至终隐藏在墙体里,但 A3,B2,C1,C2 则在二层三层四层依次露出。

第八行(立面):主立面确定为悬挑后,将砌体,开窗,飘檐等,均归纳为水平线条。

第九行(平面):平面图完成。

楼梯成为了第三种空间

在U型内侧向外望,目光穿过共有空间。屋外的树林甚为宝贵,和东北朝向的主立面因缘际会,使得房子在大部分时间呈现室内阴翳,外景被照亮的景致

03

进深体验的逐层变化

这样的体系在每层呈现出差异。二层是餐厨和爷爷卧室。餐厨用口袋外的 1.8 米来观景,爷爷卧室则用这 1.8 米退出了阳台,能从户外走进餐厨。西侧为爷爷单独做了晾晒阳台,也使得 A3 柱显露。以上关系使得爷爷在家中时常处于游走状态。

二层平面图(电梯可同时服务餐厨和爷爷卧室两个标高) © 多重建筑

二层餐厨

二层餐厨,从阳台可前往爷爷卧室

爷爷卧室

爷爷卧室入口,屋里画,屋外挂,把曲折的路径用出了旧时代的楼道感

爷爷阳台手工模型 © 多重建筑

爷爷阳台目前使用情况。地面水磨石砖取自旧宅客厅,为 38 年前爷爷亲手购置。从清水砖墙上凸出砖块是爷爷的巧思,既可以放花盆亦可以作为小楼梯的抓手。

爷爷房与餐厨的空间关系

从餐厨继续向上,U 形深处,楼梯的休息平台变成茶座

三层是起居和弟弟房。相比神厅和餐厨,起居在时间轴上不是一种稳定的空间,家庭成员的年龄阶段,婚配状况等都会影响他们如何使用起居空间。这种功能上的不确定和不迫切,使得此处可以在垂直生活系统里扮演一个特殊的角色,同时是一种感受上的节奏变换——到了这一层,突然好似到了室外;从一二层上来,觉得这是阳台;住在四层的夫妇,亦会觉得他们与街道并非那么遥远。因此使用折扇窗让这里能够开启关闭,使用室外材料,并把 C1、B2 柱与墙体脱开,从整体上给人一种似乎随意的街巷感。在陈设上它是放空的,可随时被新产生的行为占据,而刚好升到树冠之上的标高,使它完成了调节垂直节奏的任务。

三层平面图 © 多重建筑

不区分室内外的“大杂院”

初步手工模型里传统的起居空间 © 多重建筑

起居空间在方案发展过程中转变为可开合的不定型空间

两开间在顶层合二为一

四层是主卧的大平层,卧室与共有空间在交替上升到这层时,剩下最后的 60 公分高差,在此被合为一体,2 号轴被消解,C2 柱子与高差成为区分卧室与书房的仅有界定。由于个人空间吞并了共有空间,进深让位于开间,U 型袋口也终于可以以一条 8 米水平长窗作将立面最终合拢。

四层平面图 © 多重建筑

顶层是十字形梁柱唯一一次整体出现,水平长窗外是主人一家从小生活长大的小镇。

一层平面图 © 多重建筑

新神厅

旧神厅 (旧神厅的水磨石被使用在爷爷的阳台) © 多重建筑

共有空间与第三空间的剖透视,神厅、餐厨、起居,看似占据了采光较好的东立面,但楼梯却在其蜿蜒而上的过程中瞥见了进深带来的最深远景致。© 多重建筑

04后记爷爷分别向我和嘉琪两次表述他的感想:他一开始觉得楼梯浪费面积,不是很明白,他觉得旧房子那种集约的楼梯好。

但逐渐他越来越了解这个楼梯,他说类似园林的“移步换景”,站在阳台看室内,站在夹层看餐厅室外,“景”都不一样,1 + 1 是大于 2 的。

电梯则是反向的说服。一开始,我觉得电梯是工业产品,和家的感受不一致,想藏起来,但梁家人认为,这是在景深深处,感受垂直空间变化的难得体验,遂定为玻璃。落成后,果然如此。

思虹:天井还是在的,在房子外面。靳远:东立面和它的景致就是天井,作用类似。思虹:所以是立体进深。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