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对每个成年人来说,追求成就感是一种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孩子也同样如此,追求成就感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般都不需要父母刻意去教,他们也会表现出探索欲、模仿大人等行为,本质上都是他们对成就感的需求。
具有成就感的孩子能够充分感知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始终有一种自己能做到的信念,这种信念成为支撑孩子努力上进的力量。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获得成就感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培养成就感要遵循哪三个基本原则。
01 培养成就感的三个基本原则在培养孩子成就感的过程中,有几个基本原则需要我们家长格外注意。
1.避免拿自家娃和别人家娃相比较
我们经常会听到不少家长说“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要知道,这可不是一个好做法,将自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相比较的害处就在于,它摧毁了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得孩子对自己丧失了信心。
每个孩子在这个世界上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也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我们如果盲目地去和别人比较,只会给孩子带来精神压力和困扰。
更为合理的做法是,父母要引导孩子正视自己的优势和短板,对优势给予鼓励,发扬光大;对短板则给予帮助,把短板变成自身潜在的优势。
所以,作为父母,既不要主动地去拿孩子来和别人比,也不要在任何情况下无意识地去比较孩子。
2.给予孩子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
家长不能总是将孩子紧紧“拴”在自己的手里不放,而要给予孩子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机会,让孩子在感知自我力量的同时习得驾驭生活和学习的能力,收获“我能行”的积极心理体验。
为了达成这样的目的,家长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学会自主安排学习科目和学习时间等等。
同时,家长还要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保持持续的沟通,及时对孩子在学习中的想法、行为给予认可和鼓励,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去进行适度的学习挑战,在克服学习障碍和解决问题当中获取成就感。
02 教孩子学会正确使用鼓励式语言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鼓励和表扬不能混为一谈,这两者看似意思相近,实则有着很大的区别。
其中“表扬”是一种指向性非常强的语言,只适用于特定的语境中。而“鼓励”的适用范围就比“表扬”更为广泛。
比如在孩子取得好成绩时,我们既可以表扬他,也可以鼓励他;在孩子遇到成绩下滑之类的挫折时,这时候我们就不能表扬他了,但我们仍然可以鼓励他。
这是因为,“鼓励”的核心在于肯定孩子付出努力的过程。所以,孩子成绩下滑,但如果孩子确实是付出了努力,只是力有不逮。这时,我们就可以对孩子努力的过程进行鼓励,重拾孩子的自信心。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孩子表达“鼓励”呢?
1.描述具体的行为,例如,“我看到你……”
和那种比较虚的“你很棒!你真聪明”等相比,具体描述行为的表达方式在亲子对话情境中具有特殊的作用,能够强化言语中的情感力量。因此,家长在表达鼓励或肯定时,可以多用描述具体行为的语言。
例如,“我看到你……”,在“我看到你”后面跟进描述孩子行为的语言,只是一个客观的描述,并不带有主观评价的色彩,在这种语境下,家长不是居高临下来主观评价孩子,而是和孩子站到了平等的位置上,孩子会更容易从中受到鼓励。
再具体一点说,当我们看到孩子做了某件值得肯定的事情时,比如孩子提早完成了作业,我们只需要客观地描述这件事情就可以了:“我看到你今天晚上九点都不到就完成了所有的作业……”
2.把“谢谢”送给孩子,例如,“谢谢你……”
当孩子的行为值得我们家长去说谢谢的时候,比如孩子把自己在学校的经历分享给我们、或者孩子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在房间看书等等,我们家长就不要吝啬自己的“谢谢”,大大方方地对孩子表示我们的谢意,感谢孩子基于信任基础上的分享,感谢孩子安静看书不干扰父母的懂事,等等。一句简单的“谢谢你……”在拉近亲子之间情感的同时,也让孩子收获到了被父母信任的成就感。
3.相信孩子的能力,例如,“我相信……”
如果我们发自内心地去相信孩子能行,就会豁然发现,孩子身上具有我们以往看不到的潜能。
当我们相信孩子,告诉孩子:“我相信你有做好这件事情的能力……”把选择权充分赋予孩子,这等同于给予了孩子面对未知世界的勇气。
当我们不断向孩子传递相信的力量的时候,无形之中也增强了孩子对自己的信心,使得孩子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独立。
结语“成就感”是促进孩子努力上进的力量和“加速器”。为人父母者,要善用鼓励式的语言,帮助孩子不断获得成就感,使孩子有勇气、有底气在成长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迎来开挂的人生!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