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乒团体世乒赛的参赛名额五个里面已经选出了四个,剩下一个参赛人选,国乒竟然宣布要通过大循环的模式进行。刘国梁自从2018年底入主国乒之后,举办的选拔赛大部分都是淘汰模式。这次学习日乒进行大循环的淘汰赛,为什么突然改变了风格呢。
实际上在2018年之前,国乒组织的选拔赛全部是大循环模式。这种选拔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选出来的选手外战能力强,比赛抗压能力强。孔令辉时代一直采取这个模式,所以看一下他那个时代选出来的选手,到现在竞争力依然出色。
女乒之所以保持了目前的竞争力,百分之七八十的选手是孔令辉时代选出来的选手。孙颖莎、王曼昱都是那个时代进入国乒的,蒯曼、陈熠这批选手就是刘国梁时代进入国乒的选手,两相对比之下差距很明显。
蒯曼这批选手进入女乒是通过2020年的奥运会模拟赛,那完全是淘汰赛的模式。这种淘汰赛如果碰不到自己的克星对手,是很容易打出来的。因为只要抽签分组碰不到就可以了,蒯曼、陈熠都不善于对战削球手,这一点在国际比赛都得到了验证。
通过大循环模式打出来的选手,竞争力以及比赛的抗压能力,跟那种通过淘汰赛选出来的选手完全不同。国乒不是不清楚大循环模式的好处,我们的竞争对手日乒也清楚大循环模式的好处。要不然日乒大赛的选拔为何会采取大循环的模式呢?
木原美悠以前在淘汰赛遇不到伊藤,可是通过大循环模式直接淘汰了伊藤美诚,尽管伊藤美诚国际排名远远高于木原美悠,但不代表真实水平就高于对手。石川佳纯国际排名都进入了前十位,如果也按照国乒教练组采取的那种方式,直接不用参赛,就会拿到团体世乒赛的参赛资格。
这次国乒教练组打了一个擦边球,让排名靠前靠后的都不参赛。这么多年已经不用的大循环选拔模式终于开始启用了,对于排名一百多位的刘诗雯来说,不参加这次队内的选拔赛,球迷还是不满意的。
至少要给刘诗雯一次机会呀,在球迷看来刘诗雯完全能够通过选拔赛拿到参赛资格。实际上恰恰相反,排名前50位的选手当中,何卓佳跟张瑞都是颗粒型打法。难道刘诗雯忘了去年何卓佳4:0横扫刘诗雯的事情了?
不让抱着乐观的太多,以为刘诗雯跟何卓佳遇不到。大循环的赛制是每个选手都要相互交手,这可不是那种抽签分组的淘汰赛,说遇不到就遇不到。正是由于陈梦与刘诗雯不用参赛,国乒才启用了大循环的选拔模式。
不是说教练组不清楚这种模式的好处,如果所有选手都采取这种模式进行选拔,至少在国际比赛就不会出现抗压能力不足的问题了。国乒选手可以在外战输球,但至少不会出现那种打逆风球能力不足的问题。
为什么有些选手在国际比赛短时间内被对手连续得分,会出现一泻千里的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平时的比赛抗压能力没有感受到,很少参加那种竞争特别激烈的比赛。很多国乒选手参加国际比赛,才发现自己不会打逆风球。
说明平时在队内的比赛上,都属于热身赛性质,赢了也可以,输了也没关系,无伤大雅。必须让选手的比赛的那根弦紧起来,所以大循环赛就是这种模式。老是通过指定的方式去参加国际赛事,能锻炼出真正的优秀选手吗?
最近正在举行的WTT支线赛事,许多球迷看到男队的表现才发现,不参加国际比赛,还真不知道平时这些男选手在国际赛场上的竞争力这么落后。实际上这些国乒的男选手技术并不差,主要就是面对比赛困难的时候,临场的调节能力不行。
这不是教练能够教一下就解决问题的,不善于打逆风球,这需要选手长期的一个自我总结,这就是选手的软实力。教练能够传授给选手乒乓球技术,临场调节应变能力确实不是教出来的,需要靠选手自己的悟性。
王曼昱在女队的技术非常先进,但是前两年为何成绩不好?主要原因就是到了关键时刻想法太多,可是经过了漫长两年时间的等待之后,王曼昱终于醒悟了。这不是教练能够教会的,这需要选手在点点滴滴当中自我净化,自我提升。
国乒这两年始终不举办大循环赛,就是考虑到陈梦、刘诗雯这些老将的竞争力不足的问题。让陈梦、刘诗雯去跟年轻选手交手,一旦碰到陈幸同、蒯曼这样的选手,很容易出现被爆冷击败的现象。
这两个老将在球迷心目当中的位置实在太高了,简直就是无敌的化身。输给年轻选手肯定会让球迷产生质疑,所以教练组利用排名巧妙地规避了老将的参赛,使得老将得以幸免参加大循环比赛,确实是一种创造性的发明。
既能够保证老将的权益,又能够让年轻选手得到分的实力展现。不知道广大的球迷朋友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关注二郎神侃球,带给你最纯粹的乒乓球思考。
蒯曼获得世乒赛资格,相比陈幸同难度要小,外战还要身兼三项伊藤美诚阻击陈幸同,排名的规则限制,避免了陈梦跟刘诗雯选拔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二郎神侃球、二郎神看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