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里真的没有入声吗?事实与你想象的不一样,以“一”为例

野话说文化 2024-10-24 17:37:02

普通话有四个声调,这个众所周知,就是学者所说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注意,上声,念shǎng sheng)

严格来说,普通话的四个声调,不能叫“声调”,而是应该称为“四调”,仅仅是调,跟声没什么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古代(大约从南北朝开始发现)也有“四声”,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如果和现代普通话对应的话,就是古代平声,指的的是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古代上声对应普通话上声,古代去声对应普通话的四声,古代入声则在普通话里没有。

普通话四个声调与古代四声的对应关系

古代的四声,不能叫四调,声和调是不一样的,古人和今人其实概念都混淆了。普通话里的四调,就是四个调门,完全可以用“声音高低”来描述,我们平时可能感觉不到,或者没有这样的概念,其实就是声音高低。大语言学家赵元任用科学手段测量过后,用音乐的音符来表示声调,就是do,re,mi,fa,so,也就是12345四个音符表示音调的高低。比如:

一声是so so(55)

二声是mi so(35)

三声是re do fa(214)

四声是so do(51)

而古代的“平上去入”就不全是“音高”了,你不能用do re mi fa so来描述,前三个“平上去”也许可以,第四个“入声”就不行了,因为入声不是“调”,而是声,是一种声音,一种发声方式。古人描述是“短促,急收藏”,说成白话就是“发音很短,结尾迅速停止”。

啥是入声?

所谓的入声,其实就是一个字音以p t k(b d g)中的任何一个为结尾的就是“入声字”。如果不能理解,其实发音就和英语中的以p t k收尾的单音节词一样,也叫“闭音节”,所谓的闭音节,这和入声的描述一样,也是结尾“急收藏”,比如:

Look

Big

Pig

Did

Dog

Fit

Suck

Let

这些单音节词,其实就是英语中的“入声”,与汉语的入声几乎完全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英文的最后的辅音似乎要发出来,而古代汉语的入声等到南北朝总结出入声的时候,恐怕后面的ptk已经不发声了,仅仅是个口型(书面语叫不除阻,就是不爆破出来,自然也就发不出声音了)。当然,这个还有争议,现代汉语有入声的方言末尾辅音似乎已经不发音了,但是南北朝时期可未必。

因此,古代四声,不能叫四调,因为其中的入声不能用“音高调值”来描述。

关于入声的本质,这里就不再讨论了,详细内容请参看我的文章:

https://m.toutiao.com/is/iSDppWkQ/ - 普通野话:南方方言里的“入声字”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 今日头条

我们都知道,现代汉语中,普通话已经没有入声了,但是大多数南方方言还保留入声,北方的晋语也保留入声。那么,我们要问的是:

普通话里,真的没有入声了吗?

从形式上来说,的确普通话没有入声了,至少是“没有保留入声”。

因为,普通话的汉语拼音根本就没设计入声的拼音,所有的字音没有以ptk结尾的,有辅音结尾的如n、ng,以及儿化音r,其他的就没有了。

但是(重点来了),虽然普通话没有入声,但是仍然有入声的“残留”,也就是我们平常察觉不到,但是由于深入骨髓的语言习惯,我们说普通话的时候仍然保留着入声的“痕迹”。

我们以奇怪的“一”发音为例来分析

最简单的汉字“一”,其实是个入声字,广东话发音yat,香港也有发成yak的,古音是发成yit,总之,“一”是个地地道道的入声字。

就是这样一个发入声的“一”,在普通话里被标成了“yi一声”,后面的t或k完全没有了。

但是,在普通话不再保留入声后,深入骨髓的汉语入声发音仍然习惯性的保留在了人们日常的“说话中”,其表现为:

变调

对,没有入声了,人们就发明了变调,来补偿入声的缺失。

比如:“一”字就有奇怪的四种发音

第一声:

统一,第一,专一,九九归一,三七二十一,整齐划一,唯一

第二声:

一样,天一亮就动身,一下两下,一件,一贯,一叶知秋

第四声:

一心一意(前者第四声,后者第二声),一口一口,一天,一点一滴,一来一往,一笔勾销,一帆风顺,一言一行,一名惊人

轻 声:

想一想,试一试,来一遍,走一走,动一动,摸一摸,晃一晃,亲一亲,躲一躲

我还没发现“一”发第三声(上声)的情况,各位网友可以说说自己的方言里是不是也有第三声的情况。

为什么简简单单“一”字,有这么多声调发音呢?

这就是入声“一”残留在普通话里的痕迹,因为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其实在骨子里已经被深深植入了古已有之的“发音习惯”,不符合发音习惯会非常别扭,虽然普通话里已经没有了入声,但是为了符合说话发音习惯,人们就在不同场合不同词语中用变调对入声缺失进行补偿。

其实,不仅仅是一,我猜想凡是在普通话中变调的字音,很可能都是入声字。

比如:你好nǐhǎo ,都是三声,但是在说话是,往往说的是níhǎo,第一个字“你”发生了变调,而“你”在古音里的确是“入声”,广东话里“你”已经不是入声了,但是上海话里的“侬”还是入声。

除了变调,还有不同音的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读音,这种字我认为必定是入声字,比如:

调tiao

调diao

实际上,“调”古音确实是diog,系入声字。广东话发音tiau,已经不是入声了。但是在吴语中,调仍然是入声字。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普通话是有入声的,只是汉语拼音设计“不再保留入声”,但是这挡不住人们在说话是,仍然按照入声的习惯说话,而其表现形式就是“变调”,用不同的变调来补偿入声缺失。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普通话里还有入声的残留。

0 阅读:1

野话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