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爱国”诗,人们多半会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的作者文天祥(1236-1283年),字宋瑞,自号文山,江西省吉安人,南宋末年政治家。在国家濒临绝境时,他坚持爱国信念不动摇,扛起了抵御外侮的大旗。在兵败被俘后,他又“威武不能屈”,从容为国捐躯。
这位舍生取义的民族英雄,还与苏州颇有渊源。就在南宋末年,文天祥曾被任命为平江知府(今苏州),在苏州任职四十来天。在这不满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与苏州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成为苏州人民难以忘却的记忆。
约日齐奋,有进无退:誓死保卫平江府
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蒙古领袖忽必烈下令二十万大军水陆并进,誓要一举荡平南宋。生死存亡之际,南宋皇帝发布勤王令,希望各地招募军队,抗击元兵。时任赣州知府的文天祥,散尽家财,征召了数万人,准备领军北上抗元。临行前,朋友劝他:“你这些人马都是乌合之众,现在过去如同羊入虎口一样,只能白白送死。”文天祥回复道:“这些我都明白,但是国家养士三百年,今天就到了我们报效朝廷的时候了,而且我以身作则,相信天下的忠义之士会群起响应,胜败还在两可之间。”
可惜朝廷不这么看文天祥,正当他准备北上之时,朝廷却产生了猜忌。宋朝对武将多有打压,文天祥虽是文臣,但他挥手之间,就能招募数万勇士,号召力太强。因此朝中大臣就建议将文天祥调到首都临安(今杭州),放在眼皮子底下看管。文天祥愤怒异常,多次上疏,要求派自己到前线去抗战,决不留在后方无所事事,可惜都被否决了。
转机很快就出现了。德祐元年(1275年)八月,元军在长江一线,发起猛烈进攻,局势岌岌可危。南宋朝廷不得已之下,任命文天祥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让他坐镇苏州,指挥前线的战事。临行前,文天祥向皇帝上疏:
朝廷姑息牵制之意多,奋发刚断之义少,乞斩(吕)师孟衅鼓,以作将士之气……今宜分天下为四镇,建都督统御于其中……约日齐奋,有进无退,日夜以图之,彼备多力分,疲于奔命,而吾民之豪杰者又伺间出于其中,如此则敌不难却也。
在奏疏的开头,文天祥态度鲜明地要求斩杀朝中投降派首领吕师孟,以此振奋人心,提升士气,表明坚决抗争到底的意志。也借此痛批朝廷虚外守内,将武将当贼防的国策,要求朝中上下扭转思想,做到上下一心,共同抗击元人。最后提出建议,将天下分为四个战区,设置都督统筹管辖,要求大家有进无退,一致对外,分散敌人的力量,最后联络敌后的豪杰义士,伺机骚扰,迫使敌方大军后撤,实现保家卫国的目的。文天祥的奏疏有理有利有节,详细地分析了内外局势,绝对大有益于南宋朝廷。可惜,当时的朝臣不是别有用心之辈,就是迂腐守旧之徒。导致他的上疏石沉大海,未被采纳。
德祐元年(1275年)十月,文天祥抵达苏州。此时苏州城中,一片兵荒马乱的景象。为了稳住城中军民的信心,表现誓与苏州城共存亡的决心,文天祥将家人都迁居到了苏州城,位置就在潮音庵。此举大大振奋了军队的士气。
解放后,考古工作人员在潮音庵一带,发掘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韩瓶”。韩瓶外形瘦长,口部非常小,颈部有双耳,可以用绳子串绕手提,是南宋常见的军用水壶。证明此地曾经确实有大批宋军驻扎。从文天祥将家人安置在军营的举动,可以看出他做事刚中有柔,粗中有细,既能顾全大局,还能心系家人,是个不虚伪做作的真汉子。
文天祥立马派兵,整肃治安,稳定苏州局势。苏州百姓看到文天祥爱民如子,纷纷对其大为敬仰。四方豪杰看到这一举动,也对其好感大生,纷纷投到其麾下,为之效命。
其中,江淮人缪朝宗是其老部下,之前战事纷乱,导致流落江湖,现在特意赶到苏州,重新效力。文天祥知其为人谨慎,心思细腻,就将打造兵器的重任,托付给他。浙江黄岩人杜浒募集四千壮士,也赶来苏州,投奔文天祥。自此一直为文天祥鞍前马后,跟随他矢志抗元,终身不改。苏州守将吴渊抛家舍业,矢志伴随在文天祥左右。
此时敌我力量悬殊,这些将领未必都是脑袋不清楚,一时冲动,来到前线。只是被文天祥的气概与个人魅力所折服,英勇无畏,誓死保卫苏州,保全南宋。他们都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人人羡慕的家业,但是有感于文天祥的高义,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也要追随对方。面对此情此景,文天祥诗性大发,写了《苏州第五十四》:
嵯峨阊门北,朱旗散广川。
控带莽悠悠,惨淡陵风烟。
“阊门”位于苏州城北,文天祥在此遥望前线,为战事做准备。红色的军旗遍布在广袤的大地上,预示着战争将非常激烈。现在战争还未打响,陵墓前就已经有了许多风尘与烟雾,真正打起了之后,又有多少人会妻离子散啊。
在众人的帮助下,文天祥迅速站稳脚跟。此时,文天祥听说元军已经到达了常州,正在攻城。常州是江南门户,地形复杂,多丘陵山地,利于防守。如果常州被破,则以平原坦途为主的苏州,就会无险可守,局势也将万分凶险。因此他当即命令手下将领麻士龙、尹玉领兵救援。文天祥的部队多是忠义之人,立志报国,奋勇杀敌,可惜寡不敌众,全军上下一起为国捐躯。在这种局势下,南宋朝廷又出昏招,要求文天祥领兵返回杭州,事实上就是要放弃苏州。
文天祥非常清楚苏州的重要性,也不愿意放弃苏州城内的百姓,可惜军命难违。走到苏州城边,想到刚刚牺牲在常州的将士,又想到朝廷的昏聩,文天祥悲愤地写下了一首诗:
山河千里在,烟火一家无。
壮甚睢阳守,冤哉马邑屠。
苍天如可问,赤子果何辜。
唇齿提封旧,抚膺三叹吁。
文天祥在苏州的时间虽短,但是他的气概,他对苏州城的爱护,百姓都看在眼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当地人的认可。
文天祥的感叹抵不过朝廷的诏令。他最终还是妥协返回临安。可是他前脚刚走,后脚平江府通判王矩之就将城门打开,投降了元军。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文天祥威望太高。只要他坐镇苏州一日,苏州一日就不会投降。那些小人只能在他离开之后,才能侥幸得逞。吴斌
校对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