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相同的劳动力10亿个劳动力等于30亿个劳动力的误解——价值总量相同 价值总量相同两者就是等价的?从表面理解这个肯定没有错!但是单独作为整体来计量,与把两个整体来比较进行交换,则整体变成整体的一部分,外在条件发生变化了,原来的结论就不适应了。 我们需要对社会劳动总量作为一个常量来理解。例如,把社会劳动总量设为1,而不管这些劳动是10亿个劳动力还是30亿个劳动力组成[1] [1][2][3]刘洪波,财富不等同于价值,长江日报 社会劳动总量与价值总量能够看成一个定量,例如单位时间内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接着举例论述“例如一小时,而不管生产力发达不发达。这样,全社会一小时生产的总量,也可以作为一个常数来考虑”,[2]这样通过描述生产力发展与价值总量无关,再通过生产力发展与价值总量无关,论述生产力发展或变化的一种情况劳动人口的多少,数量的变化,只是产生生产力大小的改变,这样价值总量一定时候,与劳动人口多少无关。 得出结论:“这样,无论劳动人口多少、劳动效率高低、生产商品几何,价值总量都是1。”[3] 这种论述初看逻辑清晰,论证详细,但是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因为容易产生一种误解。 因为我们可以把10亿个劳动力组成的劳动看成一个整体,价值总量用“1”描述,也可以把30亿个劳动力组成的劳动看成一个整体,价值总量用“1”描述,但是我们不能说,当我们把10亿个劳动力组成的劳动看成一个整体,价值总量用“1”描述时候,也把30亿个劳动力组成的劳动看成一个整体,价值总量用“1”描述,这样就是不对的了。当把10亿个劳动力组成的劳动看成一个整体,价值总量用“1”描述时候,(假设30亿个劳动力与10亿个中劳动力都是一样的)那么30亿个劳动力组成的劳动看成一个整体同样的时间产生的价值总量就是“3”,而不是“1”。当把把30亿个劳动力组成的劳动看成一个整体,价值总量用“1”描述时候,那么10亿个劳动力组成的劳动看成一个整体,同样时间的价值总量不是用“1”描述,而是“1/3”。 不要误解成“两者分别能够用“1”描述,所以两者价值总量是相同的。”错误结论。 马克思说过“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是不能依据前半句“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把不同数量的劳动力归结为生产力变化,然后得出“在同样时间内提供的价值总量是相同的”,这种结论。还要注意“同一劳动”四个字。马克思从来没有否定过同一劳动的叠加。一个同一劳动单位时间内生产价值总量为“1”,那么两个同一劳动生产价值总量就是“2”依次类推,越多同一劳动单位时间内产生价值总量就越多。马克思只是说同一劳动同样时间内产生价值总量是相同的,没有说同一劳动不能叠加。 假设每个劳动力都是同一劳动力,虽然“不管这些劳动是10亿个劳动力还是30亿个劳动力组成,都能设成相同的价值总量“1””,但不能说两者价值总量相等而交换,例如前者生产1万件商品A,后者生产3万件商品A,因为两者价值总量相等,所以1万件交换3万件属于等价交换。就是说“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的正确情况下,也不能产生一万件交换三万件同样商品的搞笑误解。 这里区分两种不同:把每个情况例如10亿个劳动力还是30亿个劳动力当成一个整体,都能够用相同的价值总量衡量,但是如果比较两者时候,想要进行两者间的商品交换,两者身份就会产生变化,每个整体都变成交换双方的一方,变成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是整体了!前面作为整体分析的时候得出的价值总量相同的结论已经不能用在两者成为整体的一部分中,而应该建立新的符合新情况的理论。 所以理解价值总量不变是一回事,但必须避免相同商品一万件交换三万件的所谓等价交换错误结论。 用不同时期的比较以及商品价值转换,就能证明以上分析的正确。例如马克思举例论证,“在英国使用蒸汽织布机以后,把一定量的纱织成布所需要的劳动可能比过去少一半。实际上,英国的手工织布工人把纱织成布仍旧要用以前那样多的劳动时间,但这时他一小时个人劳动的产品只代表半小时的社会劳动,因此价值也降到了它以前的一半”。根据马克思这种分析显然能够得出一万件商品只能够交换一万件相同商品的结论。 20230124 兴广
如何避免相同的劳动力10亿个劳动力等于30亿个劳动力的误解——价值总量相同 价值
凡启说历史
2024-01-25 18:10: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