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杨振宁不顾骂名,对花2000亿建大型粒子对撞机表达了强烈的反对,而这也惹怒了中科院院士王贻芳:“一定要建!不建中国落后30年!” 2012年,中国科学界围绕是否建设一台耗资高达2000亿人民币的大型超导正负粒子对撞机爆发了激烈的论战。 90多岁的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强烈反对这一宏伟工程。而中科院院士王贻芳则坚决主张建设,并称“不建的话,中国科技会落后世界30年”。 这场论战一直延续至7年后,成为中国科技政策制定中的一件重大决策案例,也反映出一个新兴科技大国面临的抉择困境与成长烦恼。 2012年是中国科研界一个丰收的年头。清华大学团队通过重离子中微子振荡实验,实现了对中微子混合角的精确测量,获得了颠覆性的科研成果。 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短板,还因揭示了宇宙演化和物质性质的奥秘而备受国际关注。在这一欢欣鼓舞的氛围中,中科院院士王贻芳提出了建设一台规模巨大的正负粒子对撞机的设想。 作为探索物质世界的“国之重器”,粒子对撞机能够模拟极端条件下的粒子碰撞,揭示微观世界的机理,被誉为推动物理学向前迈进的“时空之旅”。 王贻芳认为,建成这样一台世界一流的大型对撞机,不仅能推动中国在高能物理研究的重大突破,还将成为中国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象征,是国家战略层面取得关键性进展的契机。 王贻芳雄心壮志的设想并未在科学界取得共识,很快便遭到了杨振宁教授的质疑。这位居住在美国的老物理学家以90高龄的身体和卓越的学识权威,向国内科技界提出了令人深思的反对意见。 杨振宁认为,中国当前的根本国情决定了巨额投入大型对撞机的风险过高。一方面是人才荒:中国在高能物理领域的人才严重短缺,若建成这样庞大的项目也无力支撑运转;另一方面是投入报酬的不对等。 相比之下,如果用同样资金用在基础科学教育和基础研究的持续性投入上,其产生的科研实力和人才培养的回报,要大大高于一次性建设高额科研仪器设备。 杨振宁的质疑很快在国内科技界引起强烈反响。王贻芳对此作出公开回应,称杨老的反对意见属于“保守和片面”的看法。年迈的科学泰斗之间这场看似学术的辩论,很快演变为科技政策方向的重要论战,乃至全民关注的公共舆论事件。 随着争论不休,科学界和公众对杨振宁反对声音的批评也日益尖锐。对于质疑声中“落后30年”的说法,时任科技部长的王春法明确表示,这个判断是完全错误的。 一些科学家批评杨老迂腐守旧,是在为自己当年主持中微子实验而仇视高能物理进展。也有网友质疑,是不是杨老在美国待久了,对国内实际科研情况脱节,这些建议本身就站不住脚。 围绕粒子对撞机的论战一直延续到2019年。当年11月,科技部在北京组织了一场重要会议。与会的除杨振宁和王贻芳两位当事人外,还有多名权威专家。他们就对撞机项目进行激烈讨论,并最终采取了不公开的投票表决方式来决定这一科技政策的重大抉择。 在多轮讨论和反复比拼论证后,最终以6比5的微弱优势,否决了大型粒子对撞机项目的立项建议。这标志着杨振宁的反对意见终于得以被通过,项目被暂时搁置。但围绕这一问题的论战,也预示着中国科技政策制定需要在鼓励创新与审慎决策之间寻找平衡。 这场看似学术的大论战,实则折射出中国科技发展的路向选择与成长烦恼。在急于赶超的渴望下,我们也需要审时度势,理性看待自身国情与发展阶段。杨老一语中的,“大器晚成”的科技发展之道,也许更有利于中国科研的可持续进步。 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当更多的科研人才成长壮大,我们终将有实力对那“时空之旅”的大门洞开。而这一刻的到来,也正源自每一代科学家不懈的接力奔跑。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上,我们仍需脚踏实地,砥砺奋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