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翌希:一场跨专业的文学盛宴——关于南大红楼梦研究课程的小感想

古代小说研究 2025-01-01 07:14:34

错过了苗怀明老师的红楼梦研究课程选课时间,于是旁听了一学期,十分享受。上专业课时,总会过度关注分数,不能真正享受过程。但在跨专业的课上,就没有这种顾虑,不用计较短期回报,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所学所思。

苗怀明老师在上课

在上这门课之前,我对《红楼梦》反封建反礼教的主题深信不疑,以为贾宝玉的所做所为是曹公所向往与提倡的,对无名氏的续书嗤之以鼻,认为其完全是狗尾续貂、不值一看。

听完课之后,才发现自己已经在众声喧哗中失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加思索与求证就接受了所谓的“共识”。

曹公早在开篇就明确说出了自己写《红楼梦》的意图与契机,而若非苗老师提醒,我并未注意。高中读《红楼梦》时,总是不自觉地在心里为宝玉的行为附加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将宝玉看做先锋一般的人物,现在我才意识到,当时的自己,亵渎了作者的原意——而且是清楚表达在小说开篇里的原意。

《南京大学的红学课》

也是在课上我才知道,《红楼梦》最早成为经典时是以120回的形式出现的,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后40回的作者不是曹公,但仍将《红楼梦》捧到了很高的位置。我们当然可以说是因为前80回足够好,所以大家没有注意前后笔风的不一致,但我们应该承认的是,后40回的作者绝不应该被轻易否定。

黛玉临终那句没说完的“宝玉,你好……”就不是一般读者能构想出来的,后面的情节也大致按照曹公的伏笔来展开。然而最大的例外是香菱。“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的判词早已预示了香菱被夏金桂折磨至死的命运,这位续书者不可能看不出来,然而他(她)还是给了香菱一个美好的结局,反而把夏金桂写死了。

苗怀明老师向倒背《红楼梦》回目的小妖们赠书

苗老师说到这里,称他(她)为一位“有个性、有怜悯之心”的作者。当时听到这里,我对这位无名氏的最后一点偏见也消失了,并为自己之前妄下判断而感到愧疚。

我看过的古代小说太少,之前并不能很好地理解《红楼梦》的独特性,上了这门课才知道,《红楼梦》对女性友谊的刻画、对恋人冲突的描述、对不完美但足够美好的女性人物的塑造都是当时绝无仅有的。

苗老师会花半节课的时间带大家细读文本,这是我最爱的环节,好多之前没注意过的细节、伏笔都慢慢变得清晰,比如曹公常用的围观式笔法、空间叙事,比如“伏白首双星”的伏笔。

苗怀明老师带小妖们参观江宁织造博物馆

在老师不断抛出的问题中,我也更能体会《红楼梦》本身的魅力。红楼梦里最美的女孩是谁?秦可卿、林黛玉、薛宝琴还是晴雯?

最后一节课,老师又问了这个问题。脑子转了一通之后,我发现仍然不能得出确定的答案,反而会想出更多的备选项。也许这就是曹公人物塑造的成功之处,每一个女孩子都是美的,美得很多元,于是难以比较美的程度。把“二哥哥”叫成“爱哥哥”的湘云、“肌肤微丰”“观之可亲”的迎春,还有“呆”香菱、“敏”探春,都是美的,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苗怀明老师带小妖们参加红楼续书《红流三部曲》座谈会

后半节课苗老师依次讲了曹学、探佚学、版本学和脂学这些更学术的部分。一开始我以为这部分会很枯燥,真正体验过发现这和文本细读一样有趣。一代一代往上追溯曹雪芹的祖先,根据散布在各种古籍中的“线索”了解曹雪芹的身份、性格和才能,根据前八十回的微小的细节推理故事的发展走向,在不同年代的《红楼梦》抄本和印本中见证名著流传至今走过的轨迹……

这些内容,我听得津津有味,《红楼梦》在我眼里,也变得更加立体与厚重。

虽然苗老师讲授的是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学术研究毕竟是相通的,我在这堂课上学到的知识与思路也将对我本专业的学习有所助益。

《红楼前梦:曹雪芹未写的人生传奇》

比如,苗老师带领我们研究曹雪芹的祖籍时,强调要首先要明确“祖籍”的概念;在分析《红楼梦》成为经典的时间节点以及具体过程时,先带我们探讨了“经典”的定义以及成为“经典”的标志。如果核心概念的内涵都没搞清楚,那么学术研究就无从开始,这是我在这门课上学到的。

再比如,苗老师分析每一个问题都会向我们呈现分析所依据的史料,当没有更多的史料可供参考时,他也会点到为止,不做无凭无据的推测。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十分敬佩,以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我也会学习苗老师做学术的这种态度。

苗怀明老师带小妖们参观红楼梦版本展

苗老师的这门课,常常因为要求学生背回目,而让人“望而生畏”。但亲身体验过课堂氛围之后,我认为这不足以成为不选这门课的理由。

最后一节课,在背回目环节,一位男生自告奋勇,站起来背老师随机点出来的回目,而在背之前,他说的一番话引发了哄堂大笑:“老师我背之前有个要求,就是如果我没背出来,您能别提醒我吗?”

透过这番话,我们不难看出,背回目环节没有传说中那么可怕,苗老师不会指责或批评,反而常常给予提醒和鼓励。每一位站起来背回目的学生,都会得到苗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

红楼梦研究课程结课合影

上完这门课,文学的魅力在我眼中变得具体,我更爱读《红楼梦》,也更有动力去读别的书。在略显枯燥的专业课程之外,在实用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下,从这门课中收获的思考与感动让我倍加珍惜。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