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涉摄影的朋友,想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满心欢喜地按下快门,期待记录下美好的瞬间,可回看照片时,却总觉得差了点意思。画面不是这边太 “重”,就是那边太空,整体给人一种失衡的感觉。
这些画面失衡的问题,不仅影响了照片的美观,更让我们难以将想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准确传达给观众。
摄影,绝不是简单地按下快门,构图才是赋予照片灵魂的关键。而平衡构图,作为构图中的基础法则,就像是为照片搭建起一个稳固的框架,让画面中的各个元素各安其位,相互呼应,共同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掌握平衡构图,能让我们的照片从平淡无奇走向生动出彩,吸引观众的目光,让他们沉浸在画面所营造的氛围之中。
平衡构图:摄影的 “魔法天平”平衡构图,它的核心在于让画面中的各种元素在视觉上达到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让观众在欣赏照片时,感受到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之美。
在生活中,我们也能随处发现平衡的影子。
比如,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四合院,左右对称的布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又安稳的感觉;再如,平静湖面上倒映着的山峦,山峦与倒影相互映衬,在水平面上形成了完美的平衡,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画面。 这些生活中的平衡现象,都为我们理解摄影中的平衡构图提供了生动的范例。

在摄影里,平衡构图不是简单地把元素平均分配在画面中,而是要综合考虑元素的大小、形状、颜色、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个小小的元素,可能因为其独特的颜色或位置,在画面中发挥着重要的平衡作用;而一个较大的元素,如果放置不当,也可能打破整个画面的平衡。就像在一个天平上,砝码的重量和位置都至关重要,只有合理放置,才能让天平保持平衡。

平衡构图追求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对称,更是一种视觉和心理上的平衡,让观众在欣赏照片时,能够感受到一种和谐、稳定的美感,从而更好地理解照片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平衡构图的八大 “魔法技巧”掌握平衡构图的核心概念后,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八大平衡构图的实用技巧,助你轻松拍出平衡感十足的照片。
(一)色彩平衡:调出视觉和谐
色彩,是摄影中最具表现力的元素之一,色彩对比与协调在平衡构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互补色,如红与绿、蓝与橙,它们在色相环上相距 180°,是色彩对比中最为强烈的一种形式,能够产生最大的视觉冲击力。当画面中同时出现互补色时,它们相互衬托,使彼此的色彩更加鲜明,能瞬间抓住观众的眼球。
邻近色,在色相环上相距 60° 以内,如黄色与橙色、蓝色与青色,它们在视觉上具有相似的色相,但可能在亮度和饱和度上有所不同。邻近色搭配能够创造出和谐而平衡的色彩效果,使画面看起来统一且自然。


(二)光与影的 “双人舞”
光与影,是摄影的灵魂,它们的对比对画面平衡和立体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光线的角度、强度和颜色都会影响光影的效果,侧光(45 度角)通常是最理想的拍摄角度之一,它能够突出物体的形态和质感,创造出明显的明暗对比,增加图像的深度感。在拍摄人像时,使用侧光可以使人物的面部轮廓更加鲜明,脸部的立体感更强。逆光,能勾勒出物体的轮廓,营造出独特的氛围;侧光则能强调物体的纹理和质感。


(三)纹理的 “隐形力量”
纹理元素,虽然常常被忽视,但它在平衡画面和增添细节方面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纹理可以是物体表面的质感,如粗糙的树皮、光滑的金属、柔软的织物等,不同的纹理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在拍摄中,合理运用纹理元素,可以使画面更加丰富和生动。

(四)视觉重量的 “神秘权衡”
视觉重量,是指画面中元素在观众视觉感受上的轻重程度,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大小、颜色、形状等。
一般来说,大的物体比小的物体视觉重量更重,鲜艳的颜色比暗淡的颜色视觉重量更重,复杂的形状比简单的形状视觉重量更重。在构图时,我们需要根据拍摄意图,合理安排这些元素的位置,以达到画面的平衡。

(五)比例放置的 “艺术布局”
三分法、黄金分割等构图法则,是摄影中常用的比例放置方法。
三分法,将画面分为九宫格,将拍摄主体放置在四条分割线的交叉点上,或者沿着分割线分布,这样可以使画面更加平衡和自然。在拍摄人物时,将人物的眼睛等关键部位放置在交叉点上,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黄金分割,比例大约为 1:1.618,它被认为是人类最赏心悦目的比例之一。在摄影中,将主体放置在黄金分割线上或其附近,能够让画面更加和谐、美观。

(六)对称性的 “秩序之美”
对称构图,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平衡构图方式,它将画面中的元素沿一条垂直或水平线对齐,使画面两侧的元素呈现镜像对称的状态,给人以稳重、庄重的感觉。
许多古代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都采用对称平衡构图,如古希腊的庙宇、中国的故宫等。在拍摄建筑时,利用对称构图可以展现出建筑的庄严和规整。

(七)景深的 “焦点魔术”
景深,是指在摄影机镜头或其他成像器前沿能够取得清晰图像的成像所测定的被摄物体前后距离范围。景深对突出主体和平衡画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光圈可以使景深变浅,背景虚化,从而突出主体;小光圈则可以使景深变深,让画面中的前景、中景和背景都清晰可见。景深对画面的平衡作用关键在于对光圈大小的使用,让画面中清晰的焦点与焦外虚化的部分达到一种平衡,是一种比例上的平衡。

(八)负空间的 “留白艺术”
负空间,是指画面中主体周围的空白区域,它可以是实际的空白,也可以是颜色、纹理等与主体形成对比的区域。
负空间的作用不可小觑,它可以让画面更加简洁,避免过于拥挤,同时也能引导观众的视线,使观众更加关注主体。在拍摄中,合理利用负空间,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掌握了平衡构图的技巧后,让我们走进不同的场景,看看如何在实际拍摄中运用这些技巧,拍出令人惊艳的照片。
(一)自然风光:天地间的和谐奏鸣
拍摄山脉时,我们可以选择视野开阔的位置,如山顶或对面的山峰,以展现山脉的雄伟和连绵。
使用横画幅能够更好地表现山脉的辽阔,将地平线放置在画面的三分之一处,利用三分法来平衡画面,使山脉与天空的比例更加协调。若要突出山脉的高耸和险峻,竖画幅则是更好的选择。

湖泊的平静水面为对称构图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以湖面的中心线为对称轴,拍摄岸边的树木、山峦在水中的倒影,形成上下对称的画面,展现出湖泊的宁静与祥和。利用三分法,让水面占据画面的三分之二或三分之一,突出天空或湖边的景物,也能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森林中,利用前景框架是一个常用的技巧。
将树枝、灌木丛或其他自然元素放置在前景,营造出一个通向森林深处的视觉门户,引导观众的视线进入森林,增加画面的神秘感和探索感。在茂密的森林中,寻找简洁与负空间,利用森林中开放的区域或空旷的地方,为图像增添平衡和喘息的空间,强调主体,并营造出广阔和宁静的感觉。

(二)城市街景:繁华中的秩序探寻
城市街景充满了各种元素,如街道、建筑、人群等,如何在这些繁杂的元素中找到平衡,是拍摄城市街景的关键。
拍摄建筑时,我们可以运用对称构图,展现建筑的规整与庄严。寻找建筑的对称轴,将建筑对称地分布在画面两侧,使画面具有强烈的秩序感。利用引导线构图,如街道、桥梁、栏杆等,引导观众的视线聚焦到建筑上,增加画面的纵深感。
在街头拍摄时,还可以寻找街头的几何图形和线条,如圆形的井盖、方形的窗户、直线的电线杆等,利用这些元素来构建画面的平衡和美感。

(三)人像摄影:人物与环境的共鸣
人像摄影中,人物与背景、道具的平衡关系至关重要,它能够展现人物的特点和情感。
选择与人物气质、服装风格相匹配的背景,利用背景的色调和纹理,与人物形成对比或协调,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艺术感。

(四)静物小品:微观世界的平衡美学
静物摄影注重细节和质感的表现,通过平衡构图,能够展现出微观世界的独特美感。
在摆放静物时,考虑物体的颜色、形状和大小的搭配,使它们在画面中形成平衡和协调。将相同颜色或相近颜色的物体放在一起,形成统一的色调;将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组合,创造出对比和变化。同时,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避免出现某个物体过于突出或过于渺小的情况。

合理运用阴影,也能为画面增添层次感和深度感。在拍摄一个花瓶时,让花瓶的阴影投射在桌面上,阴影的形状和长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负空间的运用在静物摄影中也非常重要。给静物留出足够的空间,避免画面过于拥挤,让观众的视线能够集中在主体上。

初学者可以从模仿优秀作品开始,仔细研究大师们的构图思路,分析他们是如何运用各种元素来实现画面平衡的。通过模仿,我们可以逐渐掌握平衡构图的基本技巧,培养自己的构图意识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