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北京文物店里来了位老婆婆拿着个破碗来问价钱。工作人员看了一眼给了她80元钱,把她打发走了,不料工作人员摸了下碗底,大喊:“钱给少了快追!” 1973年的一个寒冷天气,北京的一家文物商店里来了一位身着褴褛的老太太。她抱着一个破旧的碗,步履蹒跚地走进店里,希望能卖掉这个看似没有价值的碗来换取一些生活费。 老太太身着破烂的棉袄,头戴一顶脏兮兮的毛线帽,她已经不知道多少年没有洗过澡了。皱纹满布的脸上,一双混浊的眼睛透露着生活的艰辛。 她瘦骨嶙峋的手里捧着一个大大的碗,碗身上布满了裂痕,边缘处有几处已经脱胎。那是一只非常普通的白釉里彩碗,样式朴实无奇,看上去已使用多年,里外都蒙着一层灰尘。 文物店的工作人员看到这个衣衫褴褛的老太太,心里立刻升起一股厌恶感。他们判断这是个什么也买不起,只会占用他们的时间的人。 一个年轻店员厌烦地走过去,想赶紧打发走这个老太太。 老太太讲起她带来卖的碗的由来,原来这是她过世的老伴留给她的,是他们一直用来喂鸡的食盆,既然老伴去世了,她一个老太太也用不着这么大的碗了,就想换点钱度日。她说这碗打碎都可喂鸡,希望店员能给她一点价钱。 店员听了老太太的来历,对那个破旧的碗更加嗤之以鼻 。他懒洋洋地瞥了一眼,就在老太太期待的目光下,打开收款抽屉,从里面摸出几张皱巴巴的钞票,数了80元塞进老太太手里。老太太高兴地接过钱,谢过店员就蹒跚着离开了。 店员目送老太太出门,心里松了口气,转身就要把那只破碗扔进垃圾桶。无意中他的手碰到了碗底,感觉底部粘着一层厚厚的污垢。 店员想,这么脏的碗,估计老太太家里连水都舍不得给它洗,他随手抓起旁边的抹布,就想擦掉碗底的污垢。 出人意料的是,他擦了几下,底部的污垢居然无法完全撕去,仔细一看,那层污垢下面居然隐约显现出一些图案。店员连忙拿出小刷子,仔细地刷洗碗底。 当污垢全部清理干净后,店员倒吸一口凉气,立刻意识到自己可能捡了个大便宜,这个看似普通的碗,极有可能是件稀世珍宝!他赶紧招呼同事过来,同事看过后也震惊不已,立刻决定要追回那个老太太。“我们给钱给少了!这碗的真正价值得多给她一点!”店员高喊着冲了出去。 随后,这件惊世骇俗的发现在文物界迅速传开,多个专家学者赶来鉴定。在仔细清洗、检查后,专家们确认这是一件十分罕见的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窑所制的洒蓝釉钵。 景德镇窑洒蓝釉技法极其复杂与难制,先在白釉内画上复杂图案,然后在青花釉内撒上不同大小的蓝色颜料点,高温烧制后,颜料点会蔓延开来,形成类似水纹的效果,最后在钵内再绘精细图案。这种工艺成功率极低,非常难以掌握火候,所以明代能制作此类釉器的极少。这种釉色效果极为艳丽夺目,色彩变化无穷,是景德镇窑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而这个洒蓝釉钵的图案主体是描绘蝴蝶和牡丹的精细画工,说明它极有可能是明宣德皇帝的御用器皿。据记载,宣德皇帝嗜好博弈,经常与后宫嫔妃们掷骰子。 他特别喜爱一种叫“斗蛐蛐”的游戏,游戏时需要用到绘有精美图案的骰盅。这种洒蓝釉钵便是为皇室制作的奢华掷骰子器皿。它体现了明代景德镇窑极致的烧造技艺,也见证了当时皇族奢靡的生活。 随着这一发现,洒蓝釉钵迅速成了文物界关注的焦点。各地博物馆都派遣专家前来鉴定、研究,还有不少私人收藏家组团前来要求高价购买。 但是商店最终决定无偿将国宝级的洒蓝釉钵捐献给国家博物馆收藏。在博物馆专家的修复下,这件洒蓝釉钵重见天日,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那瑰丽的釉色、精湛的制作工艺,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瓷器制造技术的最高水平,受到各界的一致赞扬。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