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董明珠气冲冲走进领导办公室:“你们还有底线吗?9亿就想把格力卖给老美,休想!”领导也怒了:“给你年薪8000万,就知足吧!” 董明珠:“休想,别说8000万,8亿我也不同意!” 2004年,珠海的夏天异常炎热,格力集团的形势似乎也异常火爆。公司高层会议室内,空气几乎凝固,气氛紧张到极点。董明珠气势汹汹地冲进了这个充满紧张气氛的房间,她直接面对公司的高层领导,声音坚定而有力:“你们还有底线吗?9亿就想把格力卖给老美,休想!” 这句话像一颗重磅炸弹,在房间内炸响。对面的领导脸色阴沉,眼神中透露出不悦:“给你年薪8000万,就知足吧!” 董明珠并未退缩,她的眼神坚定,语气更是坚决:“休想,别说8000万,8亿我也不同意!” 这一年对于格力来说,无疑是极其艰难的。尽管全年实现了138亿元的销售业绩,品牌影响力和销售渠道依旧广泛,但管理上的失误和对市场的错误判断,使得公司已经陷入了严重的资金链危机。股东之间的内斗更是雪上加霜,使得格力面临着崩盘的局面。 正当格力处于生死关头时,美国的开利集团悄然将目光投向了这家中国的空调制造巨头。开利的意图十分明显——以9亿元的价格低价收购格力。这个价格得到了格力的管理层和有关部门的初步认可,因为在他们看来,开利的介入无疑能为格力带来急需的资金注入,同时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为濒临破产的格力带来转机。 但董明珠对这一收购方案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她清楚地意识到,开利公司的真实目的并非是拯救格力,而是为了打通中国巨大的空调市场。在她看来,开利只是想利用格力作为其产品在中国的代理渠道和生产基地,一旦收购完成,格力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地位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在紧张的会议室内,董明珠站在会议桌前,她的眼睛紧紧锁定在对面的高层领导身上。她的声音坚决而有力,回响在这个充满紧张气氛的房间里:“我们不能仅仅因为眼前的困境,就轻易放弃格力多年来积累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地位。开利的介入,未必能真正解决我们的问题。反而一旦收购完成,我们将失去对品牌的控制权,格力将成为别人的附庸。” 对面的领导脸色更加阴沉,他们交换了一个眼神,显然没有想到董明珠会如此坚决地反对这个看似可以解决当前困境的方案。其中一位领导试图反驳:“但是开利提供的资金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及时雨,我们现在急需这笔资金来解决公司的即时问题。” 董明珠没有丝毫退缩,她的声音依旧坚定:“资金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仅仅为了一时的困难,就放弃长远的发展。格力是中国的品牌,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克服当前的困难,将格力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品牌。” 会议室内的气氛变得更加凝重。董明珠继续阐述她的观点,她的每一个字都清晰有力:“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这才是格力走向世界的根本之道。而不是将我们多年来辛苦建立的一切,轻易交给别人。” 在董明珠的坚决反对下,会议室内的气氛变得越发紧张。但董明珠并未因此退缩,她坚定地守护着格力的未来和中国制造业的尊严。她的话语,如同一道道坚固的屏障,保护着格力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动摇。结局是回首2004年那场收购风波,格力能否在风雨飘摇中保住自主品牌和技术,事关产业安全和经济命脉。 在会议室内,董明珠的坚持如同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坚定地守护着格力。她不仅代表了格力,更代表了整个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她的坚持和决断,最终使得收购方案告一段落,格力没有被低价出售,而是选择了继续坚守自主品牌和技术的道路。 这一决策,不仅保护了格力的独立性和品牌价值,更是对中国制造业的一种鼓舞。董明珠的这种坚定不移的态度,深深影响了格力及其周围的企业,甚至整个中国制造业。她的决策证明了,面对困难和挑战,中国的企业家不仅有勇气保护自己的品牌和技术,而且有智慧找到渡过难关的方式。 董明珠的坚持不仅是对格力未来发展的坚守,更是对整个国家经济命脉的一次守护。这场收购风波,最终证明了董明珠的远见卓识。随着时间的推移,格力在她的领导下不仅稳固了市场地位,还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重要力量。 “空谈误事,实干兴业。”董明珠的实干精神,不仅为格力带来了转机,也给整个中国制造业带来了希望。正是这种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成就了她作为优秀企业家的地位,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值得每一位中国企业家学习和传承。 回首2004年那场收购风波,格力的坚守不仅是对自主品牌和技术的保护,更是对民族产业的一次捍卫。像董明珠这样具有远见和责任感的企业家,是中国制造业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她们的坚持和智慧,将继续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