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97岁的薛岳被告上法庭,面对法官的询问他沉默了许久,然后叹了口气说:“我杀了十万个日本人” ,话音一落,全场顿时停了下来! 1897年,在广东一个偏远山村,诞生了一个叫薛岳的男孩。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家,父亲是村里一个半职农民,母亲常年辛劳在田地劳作。 家境贫寒的薛岳从小就承受着生活的艰辛,但多灾多难的环境并没有磨灭他幼小的心灵。他经常听父辈在蔬菜地边草席上聊天,讲述着岳飞抗金救国的故事,心中就萌发了报国救民的梦想。 少年时的薛岳性格坚韧,有着与年龄不符的成熟稳重。他懂事早,小小年纪就背起了家里的担子,成了母亲最得力的助手。 每到收割的季节,他便起早贪黑,与父亲一起在田间劳作,没有人能比得上这个力大无穷的小伙子。苦中作乐的生活没有磨灭他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他时常望向远方,思考这个国家的命运。 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建了黄埔军校。这个消息如春风吹遍了宁乡县的每一个角落,在这风声中,15岁的薛岳做出了人生的第一个重大决定。他离开了家乡,来到广州,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被保送入读了黄埔军校。 在军校的生活非常艰苦,但薛岳乐在其中。每天操练时,他都在前列;每周测试时,他都名列前茅。3年刻苦训练后,薛岳以优异的成绩从军校毕业,正式加入国民革命军。 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身为年轻军官的薛岳随部队开赴前线。在与北洋军阀部队的多次交手中,他领导能力超群,战斗英勇顽强,深受长官赏识。 1931年,他被授予了中校军衔,担任了国民政府上海警卫司令的职务。1935年调任至南京,出任总统府警卫团营长。这些职务使得薛岳频繁出入军政要员之间,思想及视野也因此大开,对国家民族的前途更加忧心忡忡、思虑重重。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战争全面开始。部队奉调北上抗战,薛岳也随之出征沙场。他在淞沪会战展现了出色的战术运用能力,指挥所部猛烈进攻,成功击退了日军的多波猛烈进攻。这场胜利使他声名鹊起,受到了蔣委员长的接见赞扬。 在之后的开封保卫战中,薛岳又破解了日军的封锁突击战术,率先打开突破口,士气大振,歼灭日军万余人。从此“长沙之虎”的美名远扬,他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杀敌无数。 然而武功高强的薛岳对和平统一的渴望从未改变过。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期间,他多次主动建议国民党高层与共产党方面谈判,但统统不被采纳。最终在共产党攻入大陆后,薛岳只得随同国民政府撤退到台湾。 来到台湾后,失去大陆疆土的创伤并没有使这位老兵丧失斗志。在李登辉任职期间,他积极从政获取支持,主张“安定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便利、使人民口粮充足”的政策,受到不少普通民众的称赞。然而随着政治生态和外部环境的变迁,薛岳渐渐淡出了公众视线,其政治理念也逐渐被边缘化。尤其是在李登辉推行民主化后,没有党籍背景的薛岳在新政府体制中完全失势,甚至还失去了原有的退休金。秉承军人气节的他不愿与时代新的政客为伍,选择在军界与政界后退,隐居起来。 1993年,97岁高龄的薛岳在隐居生活多年后,因为拖欠房租而被告上法庭。在庭上,面对法官的审问,这位百岁老人沉默了许久,脸上流露出一丝深深的哀愁。 他缓缓开口,用略显低沉嘶哑的声音说道:“我在战场上,杀了10万日本鬼子......” 他的这句话,仿佛一个惊雷,把在场所有人都震住了。法庭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似乎都在通过这句话回想起了那个浴血抗战的年代。 媒体披露了这一消息后,薛岳的英勇事迹和身世遭遇迅速在台湾社会传播开来,很多民众表达了对这位抗日名将的支持与同情。 在各界压力下,政府相关部门也不得不让步,允许薛岳将军继续留在他居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里。尽管如此,百岁高龄的他还是过着非常清苦的生活,但这位老人已经很知足。他不再与世俗来往,独自一人静静生活在简陋的老宅内,像隐士一样度过了他的最后时光。 1996年冬,薛岳以100高龄在台北一间破旧却熟悉的屋子里咽下最后一口气,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临终前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没有任何遗憾,他此生为国贡献艰巨,尽心竭力。 而他为国捐躯的一生,和那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也在台湾民众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这位老兵只身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留给后人无尽缅怀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