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在杀杨宇霆、常荫槐时,他们还跟着一个武装警卫连,这个全部由心腹组成的卫队,无疑是杀杨常二人的最大障碍。张学良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1929年1月10日,东北的政治局势紧张,一场关于忠诚和背叛的戏剧正在悄然上演。杨宇霆,一位对东北军颇有影响力的人物,曾是张学良之父张作霖的忠实追随者。在张作霖逝世后,杨宇霆与新上任的东北王张学良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杨宇霆对张学良的不满源于对后者年轻气盛的不认可,以及对东北军未来方向的根本分歧。 当时的东北,正处在一种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张学良,接替其父之后,面临着重重挑战,特别是在东北易帜问题上,杨宇霆坚决反对东北军投靠国民政府,而张学良却选择了支持蒋介石。杨宇霆更倾向于与日本合作,维持地方势力的独立性,这与张学良的方针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学良决定解决这个对手。杨宇霆和他的亲信常荫槐受邀访问张学良的大帅府。按照当时的规矩,进入大帅府是不能携带武器的,杨宇霆和常荫槐也按规矩行事,将自己的武装警卫留在了外院。这个由杨宇霆的亲信组成的卫队本是他最大的安全保障,但在这个关键时刻,他们被排除在重要场合之外。 张学良早已布下陷阱。在杨宇霆和常荫槐进入府邸的同时,张学良的副将引导那些武装警卫去另一处地方,以热酒和佳肴作为诱饵。在严寒的冬日里,士兵们自然乐于享受这样的款待,不知不觉中放松了警惕。 在1929年的那个冬日,东北大帅府的内部充满了紧张而又庄重的气氛。杨宇霆和常荫槐走进了这座历史的见证者,张学良已在府内等候。外界的寒风与府内的暖气形成了鲜明对比,整个大帅府的布置既体现了北方的粗犷,又不乏细腻的东方美感。墙上挂着的字画和摆放的古董,都透露出一种深沉的文化底蕴。 杨宇霆和常荫槐步入会客室,张学良起身迎接。他们彼此交换了礼节性的问候,尽管外表上保持着礼貌,但空气中却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感。会客室内摆放着沉重的木质家具,墙上挂着的是张作霖的画像,似乎在无声地见证着这场会面。 张学良邀请两位客人就坐,随后侍从端上了茶水。茶杯中蒸腾着热气,与屋内的暖气相互辉映。张学良与杨宇霆、常荫槐交换着客套话语,谈及东北的形势和军事之事,话题似乎平淡无奇,但每个人都清楚,这些话语背后隐藏着的是东北未来的命运。 在这场看似平常的对话中,张学良保持着一种看似轻松的态度,但他的言语中不时透露出对东北形势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规划。杨宇霆和常荫槐虽然回应着,但他们的表情中并未显示出对张学良话语中潜藏意图的警觉。 在大帅府的这一幕,仿佛是一出精心编排的戏剧。张学良在筹划这一切时,显然已经考虑到了各种可能性。他知道杨宇霆的武装警卫是一大障碍,因此利用了自己副将的手腕,将这些警卫诱离,使他们在关键时刻无法保护自己的主人。 在会客室内,杨宇霆和常荫槐还在与张学良谈笑风生,完全没有察觉到外面发生的一切。他们讨论的话题从政治转向军事,似乎对未来的东北军充满了期待和规划。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的命运已经被张学良悄悄地握在了手中。 而在另一处地方,杨宇霆的武装警卫们正沉浸在酒精和美食的享受中,完全忘记了他们的职责。当一队装备齐全的士兵突然冲入,将他们一个个制服时,他们才从酒醉中惊醒,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但一切已经太晚,他们被迅速捆绑并带离了现场,而他们的主人,杨宇霆和常荫槐,也成了囚徒。 回到会客室,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原本和谐的氛围一瞬间变得紧张起来。杨宇霆和常荫槐还没来得及反应,一队武装士兵就闯了进来,枪口直指他们。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两人猝不及防。 士兵们宣布了处决的原因:因为杨宇霆和常荫槐在易帜问题上的不服从,决定对他们采取枪决。这样的宣告无疑是对两人政治立场的最终判决。在这一刻,杨宇霆和常荫槐终于意识到,他们再也无法从这座大帅府走出去了。 张学良的这一举动,虽然冷酷无情,却也显示了他作为东北王的决断和权力。通过这样果断的行动,他消除了潜在的威胁,巩固了自己在军队中的统领地位。而杨宇霆和常荫槐,在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刻,或许还在想着,自己的卫兵究竟去了哪里。在这个充满阴谋与权谋的时代,他们的命运就此画上了句号。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