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消亡的6个民间手艺,见过3种以上,说明你已经老了!

蛐蛐去 2024-11-29 15:40:46

前言

很多年前,乡下的技术还不那么发达的时候,在村子里能有一门“看家”手艺,就可以算得上是村里的红人了。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像剃头,磨菜刀等这样的民间手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了。

那么,今天就借此机会,让大家了解了解民间正在消亡的六个手艺,看看大家印象中还记得几个。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发廊前身——剃头匠

先说个距离生活最近的吧,“剃头”这个词想必大家都听说过。

它虽然和现代工艺有相似之处,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不同于当代的理发的。

因为那个时候的剃头匠大多数都特别讲究礼节,也很讲究职业道德。

为了职业生涯,他们就算在平时,也不会喝酒和吃一些带有刺激性的食物。

至于他们为什么觉得这样做会显得他们重视礼仪,可能是因为保持头脑清醒和个人卫生是对客人的基本尊重吧。

而要说起剃头的源头,大概是要追溯到清朝时期的。

那个时候在清政府的相关政策下,许多汉人被迫剃去了头发,留起了辫子。

但是京城人多的数不清,短时间内根本就处理不过来,所以后来在朝廷的帮助下,就派了很多来自军中的伙夫来帮助他们尽快完成这项任务。

再后来,随着长时间的演变,这项任务也就逐渐发展形成了北京最初的剃头行业。

而这个行业的经营方式也不只有一种。

除了坐店经营,还有一种就是大家最熟悉的——挑着担子走街串巷。

在这种情况下,“剪——头——呦——”这样的吆喝声,走到哪里就会传到哪里,而且人们还能很快的分辨出这是做什么生意的。

磨剪子和镪菜刀

除了剃头,“磨剪子镪菜刀”这项民间手艺也是通过吆喝来完成的。

“磨剪子”的人通常会在街上架着一条长凳,其中一头固定磨刀石用来工作,另外一头则是挂着一个工具箱或者是一个篮子,里面装的也都是些简单的工具,比如锤子,水布等等。

磨剪子的时候需要全神贯注,双腿骑跨在长凳的两侧细细打磨,等磨到两个剪刀的尖锐部位和在一起松紧适中,轻轻一剪,就能把布匹剪断的时候,就算是差不多了。

“镪菜刀”也是一样的,顾名思义,就是把切菜的刀具镪的薄一点,镪的快一点。

虽说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却是非常的有难度。

因为有时候不仅要把刀锋处理的很锋利,还要帮忙清除上面的锈迹,让它焕然一新。

弹棉花

下面要说的这个也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虽然很多人没有具体的见过这项工艺,但是想必一定见过它的本体——棉花。

小时候生活在乡下的朋友们应该对棉花这种植物有一定的印象。

它的果实白花花的,软绵绵的,握在手里像是一团新出炉的棉花糖。

其实严格来说,弹棉花这项工艺在我们生活也算不上消失,因为这确实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行业。

毕竟像棉被、棉衣、棉鞋这样的保暖物品,还是时时刻刻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的。

只能说在机械化的现在,古法的弹棉花手正艺在渐渐的离我们远去。

但是我相信,弹棉花这项工艺在新科技下也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

“打铁还需自身硬”

提到“打铁”,可能很多人印象里都想到了另外的一个词——“打铁花”。

虽然在这里必须要说一下的是,两者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但值得表扬的是,它同样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项传统工艺。

话又说回来,话题回到打铁的身上。

这是一种最原始的锻造工艺,曾经在四大名著的《水浒传》里就提到过:“(他)原是本县打铁匠人出身,后来开张碓房,杀牛放赌。”

打铁最早的时候兴起于八十年代的农村,因为在那个时候,重工业和机械还没怎么发展,村里子会这种工艺的可以说是非常的稀少。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打铁就显得尤为珍贵,而且这种通过捶煅,烧红,再捶煅,经过千锤百炼的铁器也就显得尤为的难得。

这样的工艺不仅能锻造出大小不一的铁具,甚至还能回炉重造,把不想要的重新放进炉缸里烧红。

但是这样的办法终究是费事又费力,所以在时代的洪流里,它也就被逐渐的“掩埋”。

“竹子”的缔造者

“篾匠”这个词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也没有了解过。

虽然说大家对这个称呼不怎么熟悉,但相信在生活中一定窥见过“篾匠”的影子。

比如扁担,蟹箩盖,筛子等就都是用这种工艺制成的。

篾匠其实是一种很古老的职业,他的整个制作过程中需要特别的精细,也需要特别认真。

稍微马虎一点都有可能导致后续的流程完善不起来。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也就增大了这项传统手工艺的难度。

而这其中最难的就是把竹子制作成各种各样的篾。

不仅对使用的竹子有一定的要求,在这之后还需要砍、锯、切、剖、拉等一系列繁杂的程序,总是就是非常复杂。

在高科技和各种便捷制品横行的时代,这样的工艺也是显得尤为的珍贵。

但是随着近些年来国家大力推行环保这个观念,竹篾又开始逐渐走进大家的视野。

尽管现在的篾匠已经很不常见了,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人们还是非常喜欢篾制的手工艺品。

我想,这肯定不只是因为国家在推行节能环保这个观念,更多的应该是人们本身也很喜欢这种工艺。

锔碗匠

说起这个,在形式上和咱们前面最开始说的那两个就有点相似了。

因为锔碗匠在平时也是经常走街串巷,来回吆喝。

他的挑子上会挂着风箱和一个小炉子,有的时候还会有板凳和锤子之类的。

锔碗匠一走起路来,就经常晃悠的叮当乱响,而这样的方式也省下了不少吆喝的力气。

要是遇上需要修补的陶瓷盆子、陶瓷缸子之类的,他们立马就会停下来。

但是尽管如此,他们也不是所有坏掉的陶瓷都能修。

一般情况下,锔碗匠只会修复有些轻微裂痕或者是磕碰过,但又不那么严重的锅碗瓢盆。

他们看过之后,要是决定可以修复,就会把小板凳从扁担上放下来,然后在膝盖上蒙上一块厚厚的布。

用小刷子把物件儿的边沿清扫干净之后,就开始后续的修补流程。

而这些活儿和上面介绍的所有的工艺都有类似的共通点,那就是需要特别仔细,千万不能马虎一点。

要是走个神儿,或者是力气稍微大点,轻则要把所有的流程重新来,重则会把主家要修补的东西损坏。

总之,哪一样都是砸自己饭碗的买卖,得不偿失。

结语

关于民间要消失的传统工艺这个话题,其实在这里我想说,也许并不是他们要消失,而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这些东西以另外的一种身份来到了我们身边。

但是尽管这样说,传统仍旧是传统,它有着不可磨灭的重大意义。

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见证了历史的发展,更多的是在他们的陪伴下,越来越多人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能见到这些传统的,有意义的手工艺。

参考信息源:

百度百科-锔碗匠

百度百科-剃头匠

百度百科-磨剪子戗菜刀

百度百科-弹棉花

百度百科-铁匠

百度百科-篾匠

0 阅读:0
蛐蛐去

蛐蛐去

蛐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