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于瑞军到阿拉善出差,逛古玩市场发现一块奇石。他立刻心跳加速。稳了稳神问价,老板竟开出80万,于瑞军卖房再来买石,老板却一分钱不要,让他白拿走。 在河北的一个小镇上,于瑞军与奇石的故事就这样缓缓展开。他,一个对奇石充满热情的普通人,无意中踏上了一段不凡的旅程。 2009年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于瑞军背着行囊,带着对奇石的无尽好奇,踏上了去往阿拉善的列车。他的目的地——一个以奇石著称的地方。心中满是对未知宝石的憧憬,他几乎无法抑制自己的兴奋。 在阿拉善,他的日常是处理琐碎的公务,晚上则是漫步于当地古玩市场,寻觅那些藏于尘世间的宝石。尽管初日并未有所收获,于瑞军的热情丝毫未减。 就在他准备离开市场的那一刻,一名看起来不过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出现在他面前。孩子眼睛里闪烁着狡黠的光芒,问他是否对“虫子”感兴趣。于瑞军心生好奇,便跟随着孩子来到一家外表普通的小店。 店内,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形似东坡肉的奇石。它通体金黄,油脂细密,毛孔清晰可见,仿佛一块可口的肘子肉。于瑞军心头一震,他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见过类似的“东坡肉”石,知道这是极为罕见的珍品。 他试图掩饰自己的兴奋,漫不经心地询问老板价格。老板淡淡地回答,这是他多年的收藏,不打算出售。于瑞军心知不妙,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 接下来的几天,他每天都会来到这家店,试图用各种方式说服老板。但每次,老板都会以高得离谱的价格将他劝退,最高甚至喊到了80万。于瑞军心中明白,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回到家后,这块石头的形象牢牢占据了于瑞军的思绪,如同一个无解的谜团,始终挥之不去。屋内的一切似乎都暗淡了色彩,只有那块未曾拥有的石头,在他心中发出耀眼的光芒。他反复地在脑海中回放着那天在石头店的情景,那块石头沉甸甸的感觉似乎还残留在他的手掌,虽然实际上他什么也没有带回家。 妻子看出他的心事,于瑞军的眼神里藏不住对那块石头的渴望。在一个安静的夜晚,妻子大胆提议卖掉他们多年攒下来的一套房子来购买这块石头。她的声音虽然平静,但每一个字都重重地敲打在于瑞军的心上。他深知,这个提议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有多么大的牺牲,那套房子不仅代表着他们多年的积蓄,更承载着他们的许多美好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 于瑞军对妻子的决心感到震惊,也深感感动。他知道,妻子提出这样的建议,并非出于冲动,而是看透了他的渴望,愿意为了他的梦想做出牺牲。这种无私的支持,让他的心里充满了温暖。虽然内心深处,他依然对这个决定感到不安,担心这笔巨额的投资是否真的值得,是否会影响到家庭的未来。但另一方面,他也清楚,这可能是他唯一的机会,一次将梦想变为现实的机会。 在决定出售房子的艰难过程中,于瑞军和妻子共同面对的不仅是物质上的牺牲,还有对未知未来的坚定信念。他们的决定不仅基于对那块石头的价值的直觉判断,还有对生活中真正重要事物的深刻理解。当消息传开,他们以一套房子的代价换取的不仅是一块石头,而是一段传奇。 据说,那位老人在极度贫困和困苦中发现了这块石头,他认为它能给自己带来好运,因此一直珍藏。直到遇见老板一家,受到他们的善意招待,作为感激,老人将这块石头赠与老板,希望它能为老板带来顺遂的生活。老板将这块石头视作至宝,未曾想到,六十年后,它竟然成为了于瑞军手中的宝物。 这块石头在奇石界引发了轰动,专家们对其价值给出了上亿元的估价。它与台北故宫所藏的“东坡肉石”极其相似,被誉为“姊妹石”。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两块石头原来出自同一个矿脉,曾经被阿拉善王府进贡给康熙皇帝。这对“姊妹石”中的“东坡肉石”原先也是阿拉善王室的珍藏,后因战乱而流落民间,最终被台北故宫收藏。而“东坡肘子石”则一直被王室秘密保存,直到有人想带它前往台湾避难时才被人所知。 这两块石头不仅在形状上相似,堪称艺术瑰宝,同时对地质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们的存在证明了两地之间文化交流的历史,为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实证材料。收藏家和学者们对于瑞军的机遇和鉴赏力感到惊叹,同时也在讨论这两块稀世珍宝的学术和文化价值。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