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河南有一个收废品的老头在乡下吆喝,一个农妇请他进门。进来后,农妇在整理废品,老头突然看到她家桌上的“萝卜白菜”,就问她:“这两个东西,100块卖不?” 1995年的春风轻拂大地,万物欣欣向荣。村子里有个王大爷,五十多岁,一头花白的短发。他靠收购废品为生,推着三轮车在村里每天吆喝着“废品、废品,收购废品”。 王大爷从小家境贫寒,没上几天学就辍学了。他性格直爽老实,见人就话家常。王大爷对收废品这一行已经驾轻就熟,哪里的废品值钱,哪里的不值钱,一眼就能分辨。他熟悉村里每家每户,知道谁家什么时候会有什么废品。 这天王大爷照常推车在村子里转悠,忽然看见李阿姨家门口堆着几个破旧的床头柜。王大爷关切地问道:“李阿姨,您这些床头柜是要扔了吗?要不要我给您收了?” 李阿姨忙迎上前说:“王大爷您来得正好,我正打算清理这些破烂呢。您进来看看,还有些其他的废品。捡您中用的就都拿走。”王大爷提起工具,跟着李阿姨进了屋。 李阿姨一个劲地往外搬旧物,王大爷认真检查,时不时把可用的零件拿出来暂放一边。他扫视着屋内布置,忽然看见桌上放着两个精致的小雕像。 一个雕的是白菜,一个是萝卜,两个雕像各自卧在小碟子里。王大爷奇怪地问:“李阿姨,您这碟里的白菜和萝卜是什么东西?一百块够不够我把它们买下来?” 李阿姨瞟了一眼,随口说:“这两样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东西了,您要是喜欢,拿去就是了,一百块钱太多了。”王大爷十分高兴,连忙掏钱付了帐,仔细将两样小雕像装进怀里,生怕它们受损。 事后王大爷一直惦记着这对小雕像。他觉得这白菜和萝卜肯定不简单,可能值钱。第二天,王大爷特地去县城找了一家鉴定古玩的老店主,想弄个明白。 老店主戴上眼镜,左看看右瞧瞧,反复研究良久,终于抬头对王大爷说:“这两样小雕像,我看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作品,应该是供奉于宫廷的国之重宝,极为稀有。 您这是在哪里得来的?!”王大爷刚要说话,猛地想到不对——这两件国宝级的东西,自己以区区一百块钱买到手,未免太不像话。 王大爷为难了好一会,终于下定决心,坦白地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给老店主。他说拿到这两件宝贝纯属意外,自己并不想占便宜,也坚决不会转手卖给别人。 这么大的文物,理应还给国家,供人们共同欣赏。说到这儿,王大爷红了眼眶,声音有些哽咽。老店主听后很是感动。他安慰王大爷,表示必须第一时间联系当地的博物馆,交待实情,完成文物的捐赠手续。 第二天,王大爷和老店主一起来到了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听说他们要捐赠国宝,都惊呆了。几经确认,方才接受了这一良好消息。一个月后,“白菜”和“萝卜”两件象牙精雕正式在县博物馆展出。无数群众前来参观,也有不少专业人士慕名而来。王大爷的善举在各大报刊上占了头条,人们都称许他高尚的品格。 同时,还有不少志愿者加入到文物保护的工作中。白菜和萝卜在新的环境下也焕发出耀眼的光芒,让人感受到乾隆时期的国之瑰宝所蕴含的灿烂文化内涵。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象牙白菜》;文旅中国《看见文物|象牙白菜萝卜 最接地气的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