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太太去西单菜市场买冬笋。小贩看她穿着补丁衣服,不屑地说:“冬笋很贵的,不买别乱摸!”老太太愣了一秒,随即笑着走开了。有人认出了老太太,忍不住提醒小贩:“这是两弹元勋钱三强的夫人何泽慧。” 1978年的一个冬日。肃杀的寒风吹过,菜摊前三三两两聚集着穿着厚棉衣的买菜阿姨和老太太。菜摊后面,几个小贩手握菜刀,有条不紊地忙着处理菜蔬。 在一个卖冬笋的小摊前,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太太慢悠悠地走来,她穿着打满补丁的旧棉袄,头上包着一条灰扑扑的头巾。老太太推着副老花镜,仔细端详着堆积如小山的冬笋,时不时伸出皱巴巴的手去抚摸碰一碰,似是在掂量新鲜度。 “喂,老太太,这冬笋可不便宜,你买就买,不买也别乱摸!”小贩厉声喝道,一双眼睛上上下下打量着老太太破旧的衣着,语气中的不屑溢于言表。 老太太愣了一秒,很快又恢复往日的淡定从容。她抬起头来,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没有说话,只是轻轻摆摆手,然后慢条斯理地转身离去。 这一切被旁观的几个阿姨尽收眼底。她们中的一位上前拍拍小贩的肩,压低声音道:“这老太太,你可知是谁啊?她就是两弹元勋钱三强的夫人,何泽慧!” “什么?”小贩瞪大了眼睛,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他意识到自己刚才的无礼,脸上顿时红一阵白一阵。可老太太的背影早已消失在人群中,小贩追出去找也是徒劳。这时的他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其实,何泽慧并不在意这点无礼。她淡泊名利,一生追求科研,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这又算得了什么。 何泽慧,1911年生于江苏无锡。 何泽慧的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作为家中的长女,何泽慧从小就承担起照顾几个弟妹的重任。 何泽慧具有极强的学习天赋和好奇心。7岁进入振华女校学习,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女学生们聚集一堂,志在报效祖国 。一次,全校师生前往观看电灯的工作原理。还是个小女孩的何泽慧毫不畏惧,抢着第一个去摸那通红发烫的灯丝。 1932年,21岁的何泽慧如愿以偿考入了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当时的清华还很少录取女生,何泽慧是该届仅有的3名女生之一。身为女生的她面临着来自老师和同学的种种偏见,但凭借勤奋和实力,很快赢得了所有人的认可。 毕业后,何泽慧前往德国留学。起初,由于种种原因资金十分短缺。何泽慧曾一度在寒冷的阁楼住了一年,每天吃面包度日。终日与落魄为伴,她曾一度陷入绝望的低谷。但是毅力和信念支撑着她跨过每一次艰难。终得导师赏识,研究进入正轨。 多少年前,何泽慧和钱三强曾在清华相识。 钱三强比何泽慧大几届,获物理系第一届本科生毕业证书。当时的何泽慧是个活泼开朗的女生,和这位沉稳内敛的学长成了好朋友。然而每当钱三强出现,何泽慧就会羞红了脸。 故事的奇妙在于,何泽慧在法国的第三年,偶遇了当地出差的钱三强。种种偶然与必然交织,他们的感情由多年前的点点滴滴慢慢萌芽生长,最终结为夫妻。 从此,两人志同道合,携手并进。他们选择放弃国外优渥的条件,于1948年归国,在国内艰苦的环境中建起中子实验室。何泽慧白天照料家庭,晚上则和钱三强在实验室加班加点。 夫妻两人齐心协力,终于研制成功中子乳胶,填补我国科技的空白,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这是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现代乳胶产品。 生活中,夫妻二人过着最朴素的生活。他们住在单位普通的一室一厅,门口停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 何泽慧坚决拒绝单位给配的小汽车,而是选择乘坐公交去上班。哪怕是在严寒的北京冬天,她也只是多加一件单薄的棉袄。 “你这样迟早病倒。”同事劝道。何泽慧只是微微一笑:“我们每天的工作需要太多资金去支持,这点小钱省下来,不也可以多做几个实验吗?” 说起那天在菜市场的小插曲,何泽慧的朋友们都为她感到不值。 “他这是眼睛长在头上了吗?居然连你是谁都不认识!”朋友们义愤填膺。何泽慧只是摇摇头,说道:“知道我是谁又怎样呢?我不过是为自己的研究工作付出一点努力而已。” 时光荏苒,岁月静好。1995年何泽慧在北京病逝,享年85岁。作为我国第一代女性科学家,她用一生诠释着什么才是科学精神。 她的夫人之位,从未影响她对科研的热忱;她的成就和贡献,从未换取她分毫的引以为豪。 (信源:《中国核科学发展史》;《何泽慧:一生献给科学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