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列火车上,音乐家王莘突然大哭不已,乘客纷纷称他“神经病”。不过,王莘毫不在意,不久后一首传世佳曲诞生。 王莘1918年出生于无锡荡口镇一个普通家庭。少年时期的王莘对音乐显露出极大的兴趣与天赋,但由于家境贫寒,14岁的他只能离家远赴上海当学徒工谋生。 正值抗日战争爆发,王莘参加了一二九运动,投身于抗日救亡的爱国运动中。他加入歌咏队,用歌声传播抗日精神,同时自己也在抗战岁月中受到音乐熏陶,与众多艺术工作者如冼星海、聂耳等共事,指挥乐队演唱抗战歌曲。 抗战胜利后,王莘决心全身心投入音乐事业。他远赴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系统学习音乐知识。在学院期间,他得到冼星海老师赠送的全套贝多芬音乐作品,这为他打下扎实的音乐功底。 王莘参与了多场大型音乐表演,如与许多音乐工作者合作完成了著名的大合唱《黄河》。毕业后,王莘返回天津,开始了艰苦的音乐创作生涯,进行了多次尝试。 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对王莘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他满怀激情投入创作,渴望通过自己的音乐为这个伟大的新时代做出贡献。 一天,王莘意外收到恩师冼星海送来的一支自动铅笔,寄托了老师对他未来创作的厚望。1950年国庆节前夕,王莘来到北京购买乐器。 他路过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在广场上迎风飘扬,庄严壮观的景象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由于没有纸张可以记下灵感,王莘只能在一个烟盒上用铅笔写下了一首歌的起初歌词。 站在广场上,看着美丽的新中国首都,想起深爱的祖国历经磨难终于解放,想起为这个伟大祖国牺牲的同胞们,王莘内心澎湃,不觉眼泪夺眶而出。 回到天津后,王莘开始着手把天安门广场的景象和自己的情感融入音乐创作中。在数日密集工作后,一首歌曲基本成型。 王莘似乎看到这首歌曲能唤起所有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于是将其命名为《歌唱祖国》。为了反复琢磨这首新作,王莘乘坐火车赶赴北京。在火车上,他不断低声吟唱着这首歌,泪水再次夺眶而出。这时,一些乘客看到一个人突然大哭,纷纷认为王莘“神经病”,但王莘全然没有在意。 回到北京后,王莘对这首新作进行了最后润色。这首歌很快在天津传开来,深受普通群众喜爱。传到北京后,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听过之后也对其赞不绝口,认为这是一首好歌,应该传遍全国。 1951年,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文件要求全国各地广泛传唱这首歌曲。就这样,在《义勇军进行曲》《东方红》之后,《歌唱祖国》也迅速成为人们广泛传唱的歌曲之一。后来,王莘还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得到了高度评价。 时光荏苒,《歌唱祖国》已经传唱了70多年。每当国家重大场合如香港澳门回归、国庆阅兵式上,这首歌曲都会占有重要位置,成为中华儿女表达爱国之情的音乐符号。 它已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上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之一,一代又一代人通过这首歌领略祖国的伟大与美丽,也受到王莘用音乐表达爱国情感的感染,激发起热爱祖国的情怀。 创作出这首传世佳作后,王莘继续以爱国主义为创作主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他还成立基金会,奖励在音乐创作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音乐工作者。 可以说,王莘不仅给中国音乐事业留下了经典不衰的作品,也以自己的行动激励并影响着后来者。他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