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过了小雪节气,北京不仅迎来了飞雪,也正式迈进了寒冬。西城大妈提醒您,一定要注意保暖呐。
除了一句问候,今天,大妈还要带您认识椿树街道的平安志愿者铁大义,在他的守望故事中,让您感受咱西城大妈的暖意和局气。
“铁主任,最近胡同里有一处井盖总响锣,您给反应反应。”
“铁师傅,前天一号院街坊吵吵起来了,这下谁也不理谁,您抽空给说和说和。”
“铁老师,咱社区书画班什么时候恢复活动啊,我们画了不少画,还想请老师们给指点指点呢……”
今年70岁的铁大义是胡同里的“名人”,出门总少不了街坊邻里上前打招呼,从北京人老例儿的“吃了吗”,到反映胡同的大事小情,没有半个钟头,铁大义“走出不来”。
铁大义有这样的人气儿,少不了几十年的积累。热心肠、肯上进,这在铁大义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显现出来。
当年在北大荒,铁大义肯吃苦、不惜力,很快就因为表现良好受到推荐成了拖拉机手。在黑土地上驾驶了几年农机,回城的铁大义因为技术对口被招进了北京公交公司。先卖票,后开车,随着公交滚滚的车轮,铁大义转遍了大半个北京。也正是在一站站不断前进的路上,北京爷们儿的局气和司机岗位特有的严谨热情融合在了一起,成了铁大义独特的气质。
2005年,铁大义正式来到了梁家园社区,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继续发挥着光和热。在社区,铁大义在老书记、老主任们的带领下,懂得了社区工作的精髓——贴近。
“在社区就要和居民在一起,大家伙儿有事能找你帮忙,有话能找你说,有了百姓的信任,知晓居民的需求,才能把服务做到居民心坎儿上。”至今,十几年过去了,铁大义却仍记得老主任带着自己走街串巷去居民家“认门”的场景。
正是在“和居民在一起”理念引导下,铁大义真正融入了社区,真正成了居民的贴心人。也正是因为铁大义十几年间与居民结下的交情,帮铁大义做成了一些别人眼中的难事。
至今,社区的人们还记得这样两件事。那一年,西城区推进煤改电工程,但在大杂院里刨地、走线、立杆、装变电箱,有居民不太情愿。施工队劝了40分钟没劝动,铁大义赶到后,凭着一句话解决了。“当家的,您家那口子喝多了吧,又在外头裹乱呢。”铁大义找到这户的内当家,只说了一句,媳妇就把丈夫拉回了家。
除了这“用一句话改变居民态度”的轶事,铁大义还曾帮着街道推进燃煤清零工作。那时候,梁家园只剩最后一家还生着自采暖的煤炉,其他人敲门,只要一提“拆煤炉”,就会被呛出来,但接到社区求助老将出马的铁大义却三言两语做通了工作。
原来,铁大义早在居委会负责老龄工作的时候,就常关照着这一家子。他知道,他们迟迟不答应拆煤炉是因为家里有病人,即使是夏日也需要炉火保持温度。了解这一家困难和需求,铁大义一面与社区、街道沟通,帮忙修缮房屋,保证房屋的保温性,一面依照政策,尽力争取用电峰谷补贴。看到了社区和街道如此贴心,他们的态度也转变了,主动配合拆煤炉……
正因为对胡同的熟悉、与居民的亲近,才让铁大义办事“如有神助”。
如今,早已在社区岗位上二次退休的铁大义不改本色,不仅每天多转转、多串串,充当着社区的千里眼与顺风耳,他还在平安志愿者的岗位上,守护着大家共同的家园。现在,铁大义还成了七人普的陪调员,领着调查员挨家挨户摸底、登记。“对这一片,太熟了,没有我敲不开的门。”铁大义愿意发挥自己的长处,多为社区干点事,多为百姓干点事。
※ 来自椿树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