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媛媛
待早春一到,北京就又成了候鸟的天堂。每每望着鸳鸯、天鹅、白鹭等这些受市民喜爱的鸟类,我总会想起还有一种具有传奇色彩,并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猛禽。
它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特殊符号,也是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图腾,它的形象活跃于历史,定格于文物,亦流动于音乐文化。它,就是海东青(矛隼)。
鹰中第一品
关于海东青的具体信息,散见于各类史志文献中。如《三朝北盟汇编》云:“海东青者,出五国,五国之东接大海,自海而来者,谓之海东青。”《契丹国志》记载:“五国之东邻大海,出名鹰,自海东来者,谓之‘海东青’,小而俊健,能擒鹅鹜,爪白者尤以为异,辽人酷爱之。”由此可见,海东青是产自我国北方的一种鹰类,其体形较小并有多种毛色,外形出众、性格骁勇善战。
海东青之俊美勇猛,在文献中也多有记载。如《黑龙江外记》卷八中便提到:“海东青身小而捷健异常,见鹰隼以翼搏击,大者力能制鹿。”《柳边纪略》云:“海东青者,鹰品最贵者也,纯白为上,白而杂他毛者次之,灰色者又次之。”《宁古塔纪略》提到:“鹰第一品名海东青,一日能飞二千里。”《析津志》:“横飞而者上,可薄云霄。”这些文献都生动描绘出海东青不仅俊朗,而且飞行能力强、耐寒适应恶劣气候,战斗力很高,所以常能战胜比自己体型大的对手。
正由于这种不同寻常的魅力,海东青自古以来便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喜爱。据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女真族之先祖肃慎便以鹰为图腾。而在中国古代北方很多民族自古以来对鹰,特别是海东青均具有图腾崇拜情结。后这种崇拜转化到原始宗教萨满教的舞蹈中。如1972年于内蒙古杭锦旗出土的匈奴墓葬中有一顶匈奴黄金王冠,顶端装饰便是海东青。现收藏于内蒙古博物院。其中尤其以女真族为代表,其民族的名称、特征,均与海东青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三朝北盟汇编》:“女真,古肃慎国也。本名朱理真。”根据金光平先生所拟定的语音,女真语中“东方”读作“zhul”,“海青”读作“shen”。两词拼合到一起读作“zhulshen”,其意为“从东方大海飞来的海青”,即“东方之鹰”,汉语意译为“海东青”。而在《蒙古秘史》中也记载了成吉思汗故乡乞牙锡部落正是以白海青作为部落图腾。特别是契丹人,对海东青甚至达到了酷爱的程度。
作为女真人的后裔,清朝满洲贵族也酷爱海东青。据记载,公元1682年,康熙皇帝在阅兵时看见臂架海东青的御林军英姿飒爽,不觉龙颜大悦,遂写诗赞美海东青:“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数海东青。”
推动女真伐辽的鹰
由于海东青能够捕获高空飞行的大型鸟类,所以北方少数民族自古以来便喜驯养海东青捕捉天鹅,以此获得天鹅嗉囊中珍贵的东珠。在《三朝北盟汇编》中记载:“……又有天鹅,能食蚌,则珠藏其嗉。又有俊鹘号海东青者,能击天鹅。人既以俊鹘而得天鹅,则于其嗉得珠焉。”北方少数民族“纵鹰捕鹅”历史悠久,所以获得一只海东青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特别是建立了辽代的契丹人,对海东青甚至达到了酷爱的程度。但是谁也未曾想到,就是这样一只小鹰,却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在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中,有这样的记载:“俊鹰海东青,贡于契丹,海东青小而健,能攫天鹅,爪白者尤以为异,出于五国之东,然不能自致,女真之东北,与五国邻,每岁大寒,契丹必遣使来,趣发甲马数百,入五国界,即巢取之,往往征战而得,国人厌苦。”从这段文字中可看出,世人皆知海东青乃捕鹅名鹰,但捕捉海东青并非易事,契丹人自身并没有捕捉海东青的经验,所以在辽建国并将女真纳入治下之后,便要求女真人特别是其五国部与生女真部捕海东青进贡,这给女真人造成了不小的困扰,亦为随后的辽灭金兴埋下了伏笔。
辽朝因向女真征索海东青而导致亡国,此观点对后世认识辽金战争的影响甚大。当然,历史的发展并非如此简单,但海东青确实是女真伐辽的完美理由,并且这个理由的提出在历史上都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首先,海东青是生女真诸部共同的图腾,辽朝自身不产海东青却视其为珍宝,所以征索海东青确实引起生女真诸部的不满;其次,这一理由的提出既能笼络生女真诸部人心,又能唤起生女真诸部的团结并上升到反压迫的民族斗争高度,形成一致对辽的战斗口径从而完成灭辽兴金。
清代宫廷海东青绘画形象
春水玉
春水玉的魅力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向来有游猎的习俗,在辽代逐渐形成了帝王春、夏、秋、冬四时出巡的“捺钵”制度,捺钵为契丹语,即皇帝巡幸之地。在金代,这种活动大多集中在春、秋两季,于是后人将此活动称为“春水秋山”。
表现辽金时期皇帝春季在河边行猎用海东青捕猎鹅雁活动的玉雕,被称为“春水玉”,其内容为海东青与天鹅、大雁激烈的搏斗场景,所以春水玉最大的魅力重在动态搏击的精彩一瞬,从而体现出工匠的精湛技巧与艺术表现力。
辽金元时期是“春水玉”发展的巅峰。“春水玉”在金代典章化、制度化并正式定名,成为金代最有特色的艺术题材之一。它在元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传播至江南,雕工更加精美,用途也更加广泛。虽然随着历史的进程,海青拿天鹅激烈的斗争场景与紧张的氛围现在已难见到,但其静态被保存在中国古代玉器的“春水玉”中,而活态则被保存在我国传统音乐的庞大家族之中,历经数百年,自古发展并流传至今,引发音乐学界诸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弹出天鹅避海青
唐代崔令钦《教坊记》中明确记载唐乐曲目有《放鹰乐》,唐大曲曲目中有《放鹘乐》。唐代南卓《羯鼓录》中所载诸宫调太簇商曲目有《放鹰乐》。《放鹰乐》《放鹘乐》中所描述的内容是北方少数民族放鹰捕鹅的题材,而其中的鹰、鹘正是海东青。唐代宫廷音乐《放鹰乐》传入日本后一直保留在日本宫廷音乐的雅乐寮中。
辽代春捺钵活动中亦有《海青捕天鹅》的乐舞,这种乐舞一直到元代仍在表演。在我国音乐历史中,“海青拿天鹅”以多种音乐表现形式流传至今,从而形成了一个古老庞大的乐目家族。其作品的社会功能和艺术特点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变异,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中一个典型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复杂社会艺术现象。
唐代宫廷中的《放鹰乐》已经表现出胡文化与华夏文化的合流。随着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迭,乐曲在风格、功能乃至音乐本体方面进行逐步转变。
明代嘉靖年间张敔《雅乐燕乐集》中记载的《料峭》还是作为宴会音乐所演奏的套曲。到了清代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北京智化寺承传的僧永乾抄本《音乐腔谱》,其中所载套曲《料峭》,已重点表现了“海青拿天鹅”的题意。以《料峭》为中心的乐目家族拥有多达数十种不同的乐谱及演奏版本,均以“海青拿天鹅”作为内容。
琵琶曲《海青拿天鹅》是我国目前已知产生年代最早的大型琵琶套曲。元代诗人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曾写有这样的诗句:“为爱琵琶调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新腔翻得凉州曲,弹出天鹅避海青。”并注有“海青拿天鹅,新声也”。说明该曲在宋元时期已经成型并在北方流传,是一首体例能够媲美唐代《凉州》大曲的佳作。
流传到现在并出版的有各琵琶流派的《海青拿天鹅》独奏曲谱,其中华秋苹、华子同共同编著的《华氏谱》中保留有《海青拿天鹅》琵琶独奏谱,在本谱中,该曲名为《海青拿鹤》,共有十八个段落。每个段落均有两字为一组的标题,具体表现了海青拿鹤(天鹅)的激烈战斗场景。沈浩初《养正轩琵琶谱》中所载该乐曲的琵琶独奏曲谱,曲名为《平沙落雁》。
琵琶独奏曲《海青拿天鹅》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写实性、章节性,艺术感染力强大,画面感与戏剧矛盾冲突极强,生动表现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勇猛敏捷的战斗精神。
在今天,以“海东青”为主角的音乐作品早已代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而享誉海内外。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海东青”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形象,承载了历史之厚重、文化之多元、音乐之流变,正从多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