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再想想#比亚迪#的电池技术和成本控制能力,简直不可思议:早在2021年,就能将8度容量、峰值放电能力16C的高倍率功率型电池量产,并批量搭载到15万级别的车上。
🔶当时的自主品牌车企,也仅有吉利、长城等少数车企绞尽脑汁想到了用多档DHT来曲线救国的路子,即使如此成本、油耗也无法与比亚迪的DM-i相比,被打得一败涂地。
🔶至于合资品牌,当时主流的插混产品大多还是P2单电机架构,电池小、易亏电、不支持快充,而且价格往往都高达25万以上......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技术和成本实力,怎么玩?[思考]
#新能源大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