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捐献解剖的“遗体”,在使用完毕后,它们最终的归宿是什么?
“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
可见,尸体解剖在医学领域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解剖的前提是要有尸体,因此就有了“遗体捐献”行为的产生。
那么,那些捐献用于解剖的“遗体”,在使用完毕之后,它们的最终归宿是什么呢?
首先,来讲一讲遗体捐献这件事吧。
由于中国自古以来都奉行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孝道,所以即便是在去世之后,也会讲求要将尸身保存完整。
因而,相较于西方社会,中国的捐献遗体的数量是比较稀缺的。
那么,中国用于医学解剖的遗体会从哪里获取呢?
第一种是医学高校会通过各大医院,或者是主管民间社会事务的行政部门中,接收一些无人认领的死尸。
第二种是在本人生前签署了遗体捐赠协议的尸体,但以这种收集的方式并不能获得充足的遗体。
这是因为除了要本人签字同意之外,还需要其直系亲属签署相关的捐赠同意书。一般来说,死者的家属都不愿意见到亲人在死后还要被解剖。
而最后一种得到尸体的方式是通过购买。但是,第一种和第三种方式很可能会违背死者的生前意愿。毕竟,绝大多数人都想要死后入土为安,而不是躺在冰冷的解剖台上。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得知,中国在遗体捐献一事上还是比较落后的。
那么,为什么捐遗体的人那么少呢?
这实际上是因为很多人虽然知道有遗体捐献这件事,但他们却不了解遗体在捐完之后会发生什么。
所以,现在就来讲一讲那些被使用完毕的遗体会得到怎样的“对待”。
在解剖完毕之后,遗体会面临的第一个结局是被制作成大体老尸。
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捐赠者的尊称,因为它们是医学生的第一个正式实施手术的“对象”。
当大体老师完成了它的“使命”之后,就会被送到殡仪馆进行火化。而在此之前,解剖课程的老师还会带领着医学生,对这位大体老师举办最后的追悼仪式。
他们会以默哀和鞠躬的形式,向这位帮助他们了解人体构造的大体老师表示敬意。此外,有的医学院还会对大体老师的家人再次表示感谢。
因为大体老师的存在,能让他们在人体解剖上不再是“纸上谈兵”。在使用完毕之后,大体老师就会被焚化,放置于骨灰盒之中。如若这位捐赠者还有家人在世,那骨灰就归还至本家。
假如这名大体老师在生前就是独身一人,那他的骨灰就会被埋葬于当地的公墓之中。
除了被当作大体老师之外,遗体在被用完之后还可能会被送至其他的科室,继续使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因为像上文提过的那样,在中国可供医学生做人体临床试验的遗体数量极为稀少。
有些遗体在应用于科研教学事业的时候,会被切割成块状,安置在支架之上。如此一来,医学生就能更清晰地去观摩人体构造。
当然,这种应用也是有使用期限的,当时长到了一个临界点时,这些尸块就会被再次收纳起来,再带到火化炉内烧成骨灰。
可见,当遗体的使用价值耗尽之后,它们最终的归宿是以骨灰的状态被埋葬。这其实和不捐赠遗体的死者有着同样的结局,只不过捐赠者在死后会对医学领域作出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