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前教育,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幼儿园基本教学模式是游戏模式,不是教学模式。”
而去年6月份出台的《深圳经济特区学前教育条例》,更为深圳的幼儿园发展划下了明确的界限。
其中,第三十九条规定:学前儿童在幼儿园的室外活动时间每天不少于两个小时。
第四十四条也明确提出:“幼儿园应当创造满足学前儿童感知、体验、探索需求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创设开放、多样的区域活动空间,因地制宜创设游戏条件,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保证学前儿童有充足的游戏时间。”
新政策将幼儿园户外游戏区的建设提到了更高的位置。那么,游戏对于幼儿到底有哪些作用呢?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方面,根据美国教育和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幼儿身上至少存在七项智能,即语言、数理逻辑、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交往和自我认识智能。它们共同决定了一个儿童的潜力和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相较于多元的智能,我们对于幼儿的培养模式却是单一和贫乏的。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儿童远离了大自然,生活在钢筋水泥组成的“安全堡垒”中。他们不能肆意的跑、跳,踝关节的力量、手臂的灵活性等身体机能得不到足够锻炼。未来一旦暴露在不受控的环境中,他们将更容易受伤。
此外,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思想的影响下,幼儿们被拘束在课堂上的时间与日俱增。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和数理逻辑能力确实得到了锻炼,但对自然的感知、对美的认识、以及对人际社会的了解却相当匮乏。
游戏则能够填补这些教育上的缺位,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协同力,培养他们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对幼儿园户外游戏区的设计遵循着科学性、安全性和趣味性并举的准则。
为了让幼儿更多地感受自然的触角,我们以简驭繁,以原木色为主,白色为辅,点缀亮眼的蓝、红色,简约的同时不失清新大气。
温馨、自然的氛围,对于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调和色彩捕捉能力都大有裨益。
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体状况,我们还精心设置了旋转滑梯、攀爬架、钻网、树洞等无动力游乐设施,满足幼儿玩耍需求的同时,也逐步锻炼着儿童的勇气和身体素质。
为锻炼儿童的创造力和手脑协调能力,我们还在游戏区的一角设立了不规则的沙坑,其模仿自然界中河水、海水退潮后的遗留形状,颇具野趣。
沙边涌泉,泉侧立树,树上置鸟屋,这一整套的循环设计,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意境。
为丰富儿童的游戏内容,培养他们对粮食的认知,我们还搭建了“小小厨师家”。幼儿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以集体、小组或个人的模式动手“烹调”美食。
半开放的设计更方便了教师直接观察幼儿们的行动,试游戏安全性有了极大的保障。
此外,镂空花园长廊、林荫跑道等无不体现着以儿童为本的思想,把艺术性和安全性做到了极致。放眼望去,无视角盲区,老师们能够实时把握幼儿的情况。
现在我们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如何保证幼儿园高质量发展呢?答案就是游戏。
德国教育家,幼儿园运动的创始人福禄培尔认为:儿童好比花木,教师如同园丁,学校就是儿童自由活动的园地,教师要像园丁一样为儿童提供合适的生活环境,使其天性得到自然的发展。而幼儿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游戏。
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维生素”,在游戏中他们的天性得到释放,智能得到发展。
对于幼儿园来说,游戏同样是致胜法宝。在玩耍中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让幼儿感受到快乐,进而爱上游戏区,并对幼儿园产生归属感和依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