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吃,全世界的目光便会汇集到中国人的身上,中国人的一日三餐,不仅味道好,而且口味丰富。
从早饭到晚饭再到夜宵,每个地方,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而一日三餐中,每天负责唤醒人们味蕾的早餐在国人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有人说:“早上的盐是参汤,”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早饭的重要性了。
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从他的一日三餐中就可以看出来,对于现代人来说,早餐大都是牛奶、面包、豆浆、油条。那么古代食物本来就匮乏,古人的早饭都吃什么呢?
早餐变迁史先秦时期,社会等级森严,三餐饮食以主食的种类和副食的多少来区分尊卑,每个阶级所享用的食物大有不同。
所谓“肉食者谋之”,从侧面反映出来先秦时期对于普通人家饮食的约束。这一时期,人们的主食大多以麦、梁、黍、稻等作物。王公贵族则可以在饭食菜品上进行自由搭配,普通百姓的主食以豆子为主。
但是在副食上,王公贵族才可以享用肉食,比如《国语.楚语下》规定: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尚书.洪范》中也有相关记载:“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意思就是说,只有统治者才可以作威作福,吃山珍海味,至于庶民百姓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
《礼记。王制》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这段话的意思是,诸侯没有缘由,不能轻易杀牛,大夫没有缘由,不能轻易杀羊,士没有缘由,不能轻易屠宰狗和猪,庶人百姓没有缘由不能食用珍馐。
这段话说明,当时的统治者们不仅将食肉食分了好些个等级,还限制平民们食肉,甚至连最低等的猪肉都不能吃。
先秦时期人们每天一日两餐,早餐在7点左右,吃的比较多,因为要去田地里劳作,另外,人们习惯将早饭称为“大食”,回家之后下午三四点再吃一顿,此时这一餐被称为“小食”。
到了三国时期,谷物种类多了起来,所以,百姓们的主食变成了粥和饼,豆子也退出了主食的舞台,变为了副食。
到了唐朝,人们早饭习惯食用一种叫做馎饦的食物,即面片汤,有些类似于今天的汤面条。
俗话说:“巧夫做不得无面馎饦,”这句话的意思是做饭手艺再好的人没有面也做不出馎饦。
到了宋朝,几乎每个人喝早茶的习惯,宋朝人们认为,茶是药的一种,可以作为保健品来服用。
基于此,宋朝百姓对茶汤的品质丝毫不马虎:选用茶叶嫩芽,加上去了壳的绿豆和山药粉,掺在一起,放在地窖里储藏三日,后于水中煮成茶汤。
除了以上三种常见的原料外,有条件的人家还会加入各种辅料,比如盐豆豉、桂圆、酸梅、桂花、豆蔻等。
Emmmm,桂花和酸梅我能理解,这盐豆豉加进去是怎么个事儿?这味道能好吗?
另外,根据文献记载,宋代的餐饮业非常发达,寻常百姓家早晨可以不开火,每天早上起床之后可以到街上的早点铺子去买吃的。
花上十几文钱就可以吃到“灌肺”、“炒肺”、粥等早点。
到了清代,北京的寻常百姓家会吃一些卤煮、豆汁儿、焦圈儿之类的食物,配上大腌咸菜这类食物便宜又能果腹,富人看不上的猪下水,在穷人眼里却成了不可多得的美味。
另外,一些早期上朝的官员们会在紫禁城外的早点摊上吃早饭,吃饭的时候,还能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聊天,聊八卦。
当然,早餐摊也只有紫禁城外有,因封建王朝的等级森严,上级与下级之间甚至不敢多交流,官职低的官员也不好意思和官职高的上司一起在一张桌子上吃饭闲聊。
另外,传说当时有一位叫王库儿的平民,机缘巧合之下捡到一块宫牌,于是他冒充宫牌主人随意进出紫荆城,还卖起了馒头,因为他的馒头个大味美,很快便引得众人纷纷前来购买当早餐。
不得不说这小子真会利用机会。
太空方便餐时代到来到了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也不存在什么封建等级,大家都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吃好喝好。
如今的早餐界,有一颗新星正在冉冉升起,那就是太空方便餐。大家可千万不要以为这是来自太空的食物。
相反,这是为了应对太空环境而研制出的一种食物,最初是宇航员的专用食物。
这是一种高标准零添加加剂的食物,从它的配料表中就能看出来。
因为宇航员工作的特殊性,这类食物一般是禁止添加防腐剂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太空方便餐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制,拥有高科技背景。
同时,太空食品的原材料配比以及能量配比,营养搭配上执行的是高标准,即高于国家食品行业标准,高于军用食品标准,在引领我国军用食品转民用食品的发展方向上起着导向作用。
如今伴随着航天科技的高速发展,太空食品也在逐渐走向产业化,市场化,未来国人的餐桌上又会出现一种美味,这将是广大上班族和熬夜党的一大福音。
这也将是对大家所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强有力的答复。祝大家吃好喝好,身体健康,太空方便餐马上会和大家见面滴。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