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香菇“小产业”书写振兴“大文章”——临县南庄村大力发展香菇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2025-02-24 10:48:01

图为工人正在大棚内采摘香菇。 刘少伟 摄

“这儿是菌棒制作生产线,制成的菌棒需要先放在高温高压的灭菌设备中彻底灭菌,再进行点菌,完了还需要在养菌大棚里养五个月,才能投入使用,虽然麻烦了一些,但是菌棒质量更好,一棒成本还能降低将近2元,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近日,在临县白文镇南庄村千亩枣木香菇特色产业园,菌棒制作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十多名穿着工装的工人正在紧张地忙碌着,生产线负责人秦海贵指着绿色传输带上缓缓移动的一根根菌棒向记者介绍道。

南庄村位于临县白文镇湫水河以东,毗邻218省道,距县城20公里,交通便利,土地肥沃,以农为生,人均土地1.5亩。人多地少是临县各村普遍面临的难题,在传统农业少不了靠天吃饭的背景下,南庄村虽然地理条件不错,但村民们仍然解决温饱,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

临县是著名的红枣之乡,红枣种植面积高达82万亩,年产量3.6亿斤。丰富的红枣资源为临县发展枣木香菇创造了有利条件。早在脱贫攻坚战期间,该县已经开始大力发展香菇产业。2016年,在镇政府的鼓励下,南庄村村民们到附近的庙坪村观摩了枣木香菇种植产业,感受到了枣木香菇巨大的发展潜力。南庄村党支部因势利导,依托政府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将香菇种植区域集中规划在218省道两侧,就近共享水电路等公共资源。同时,由菇农共同推选出德高望重的致富能手和带头人,组成香菇园区管理团队,负责园区日常工作管理和项目推动。园区内水、电、路、卫生、冷库等各类设施建设费用与开支全部按种植菌棒数分摊,不仅最大程度地节约了地、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而且极大地方便了菇农生产销售和相互交流。

贺谈庆就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作为原南庄村党支部书记,他率先响应政府的号召,拉着三个村民一起投入香菇种植。最初,他们在南庄村碌碡坪流转土地42亩,开始尝试种植香菇,建起出菇棚26棚,养菌棚7棚,菌棒42万棒。采用统一制棒、统一采摘、统一结算的方式运行,利用脱贫户的小额贷款做本金,第二年就还清了本金,第三年还清了贷款,四个股东每人不但分到了十几万元红利,还挣下了现有的场地和大棚等各种设施。

贺谈庆的故事成为园区食用菌产业最好的宣传。随后,村支部委员张武平,老党员刘成旺、薛宝平等党员干部也相继成立了晨胜种养农场、刘二飞种养有限公司等合作社,流转土地162亩,建成菇棚156棚,养菌棚27棚,菌棒160万棒,依靠党员带头,脱贫户参与,外出返乡人员介入到大部分村民跟进,南庄村的香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为推动香菇产业发展,我们一直注重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在引进香菇产业初期,党支部积极发动党员带头参与,全村有8名党员参与到香菇种植事业中,一批党员干部由‘思想先进’向‘领富先锋’转变,逐步形成‘党员带头、农户为主、多元投入’的产业发展格局。”南庄村党支部书记李秋平介绍说。

有了村党支部的引领,香菇产业园区先后吸引村里的30余名外出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成立了25个从事枣木香菇种植合作社,参与到香菇产业发展中。这些能人,不仅为香菇产业发展注入了近2500万元的资金,而且带回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有力地助推了全村香菇产业的蓬勃发展。

现在已经将产业链向上延伸到菌棒制作的秦海贵,是园区一名返乡创业的代表。回村以来,他就投资1000万元,先后组建起诚信食用菌农场和刘二飞种养农场,流转130亩土地,在园区建起110个香菇大棚,带动了周边10多个村的人在他的农场从事香菇产业,高峰时每天人均收入达到200元到300元。

34岁的刘栋楠,原来一直在太原经营烟酒生意。去年,他也被村里香菇产业如火如荼发展趋势吸引,毅然决然回村,积极加入种植香菇产业的队伍。凭着自己的勤学苦干,在村里的原则湾流转59亩土地,新建出菇棚32棚,养菌棚8棚,储备菌棒25万棒,一年多来已收入30万元,成为村里最年轻、最有作为的一名香菇种植能手。

“以前种地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现在有了香菇种植,生活完全不一样了,不仅让我致了富,还能帮助其他人就业增收。”张保民是南庄村的一名脱贫户,一直以种地为生。村里开始发展香菇产业后,也跟着村里的能人接触香菇种植,并在短时间内就受益。在尝到甜头之后,去年,他开始扩大种植规模,又流转了52亩地,新建出菇棚47棚,养菌棚16棚,菌棒36万棒,吸纳脱贫人口14人。同时,他还利用自己懂技术、会管理的优势,热心辅导新入手的菇农各项技术,帮助别人出售香菇,带动了周围人的就业增收。目前,张保民年收益达40万元,成为村里的香菇产业致富标兵。

为了进一步打造白文千亩枣木香菇特色产业园区,白文镇在2023年投资上亿元的基础上,2024年又投资1000多万元,对园区实施硬化道路、排水渠、挡墙、水井、变压器升级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园区的公共配套设施,为园区的菇农们创造了更好的发展条件。

目前,南庄村的千亩枣木香菇特色产业园区,已从2016年开始时的占地199亩、菌棒182万棒、出菇棚173棚、养菌棚30棚,发展到占地1207亩、菌棒1024万棒、出菇棚1041棚、养菌棚160棚,年收益6800万元的规模,园区从自己制棒到注菌、刺孔、翻棒、上架、注水、采菇,带动了村里和周边的千余名劳动力,种植的枣木香菇销往太原、郑州、青岛、武汉、西安等城市,菇农户均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

来自易地移民搬迁小区湫水柏林苑社区的李海花,在南庄村的千亩枣木香菇特色产业园区开始发展后,带领十几个姐妹一起过来干活,摘菇、上棒、开叉车样样都会,年收入超过了4万元。不仅年轻的劳动力实现了就业增收,食用菌园区的旺盛的劳动力需求,已让村内没有一个闲人,就连80多岁的老太太,也能在园区参与剪香菇梗,一天能挣上四五十元。

“经过几年的发展,实践证明我们的路走对了,产业发展起来了,群众收入也上去了,群众对政府很拥护,我们感到很欣慰。目前我们已经成立了临县南庄香菇协会,为园区发展搞好兜底保障服务。下一步,计划再成立工会,维护好产业工人们的合法权益,同时全力解决好制约园区当前发展的冷库用地问题,推动食用菌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白文镇党委书记刘涛表示。(记者 刘少伟)

来源:吕梁日报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