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战机仿制的风波,揭示了大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军事博弈。这个故事,远比表面看起来要精彩得多。
说起中国的重型战斗机,非常有意思。上世纪90年代。那会儿,中国空军的主力还是歼-7、歼-8这些"寒酸"战机,看着就有点心酸。
中国也意识到必须得补强自己的"空中力量"了。于是,咱们找上了老朋友俄罗斯,从他们那儿引进了苏-27战机。
当时俄罗斯人心里可美滋滋了。他们寻思着: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先是买现成的苏-27,接着还要授权生产200架歼-11A,那得买多少零部件啊!这简直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提款机"啊!
但是,俄罗斯人万万没想到的是,中国只造了104架歼-11A就突然停产了。更让他们懵圈的是,中国竟然开始研制改进型号歼-11B了。这就好比你把自家独门秘方教给别人,结果人家不但改良了配方,还自己开起了连锁店。
2008年12月,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气呼呼地跑到中国来讨说法。但是,中国的回应可谓是滴水不漏:
1、首先,军工产品的知识产权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新。就拿AK-47来说,全世界仿制的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咱们怎么没见俄罗斯去追究过?
2、其次,俄罗斯关于军工产品知识产权的法律,是在签订授权协议三年后才出台的。这就像是在打完篮球才制定比赛规则,这规则怎么追溯执行呢?
3、再说了,协议里也没说不让改进啊。这就好比你买了台电脑,难道还不让换个显卡、加个内存条?
以上的三个说法,虽然俄罗斯挑不出毛病,但真正化解这场“危机”的,不是法律条文,而是经济利益。之后的俄罗斯,态度后来发生了180度大转弯,原因就在于这三点:
1、中国虽然在造歼-11B,但还在源源不断地从俄罗斯购买发动机和其他零部件。这就像是你开了家改良版的餐馆,但调味料还是从老师傅那儿进货。
2、后来中国又买了100架苏-30和24架苏-35,这让俄罗斯意识到中国市场并没有完全失去。与其困扰已经发生的事情,不如着眼未来的合作。
3、中国似乎默认了不对外出口歼-11B的潜规则,这就等于是给了俄罗斯一个市场保证。我们只是研发,不对外卖,在国际上不存在与你竞争。
说到底,这事儿最后能和平解决,还是因为双方都懂得"利益"这个词。中国在技术上有所突破,但也没完全"断奶";俄罗斯虽然一开始不爽,但也明白过度纠缠只会两败俱伤。
今天的中国航空工业已经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从最初完全依赖进口,到现在自主研制的歼-20战机服役,中国仅用了不到30年时间,就完成了其他国家可能需要50年才能实现的技术跨越。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中国航空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体现了中国坚持自主创新的决心。这其中有俄罗斯的功劳,但更多的是中国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