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唐小丽
或许不少人都会在生活中发现,身边的“小胖子”越来越多了。
据《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3)》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数据显示,我国6至22岁学生营养不良率为10.2%,6岁以下和6至17岁人群中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0.4%和19%,营养过剩与营养缺乏两极分化,慢性病向低龄蔓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针对这个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郁瑞芬带来了一份在基础教育中设置食育课程助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建议。
其实,去年的全国两会上,郁瑞芬就提交了一份《关注儿童健康,预防儿童肥胖性早熟蔓延》的提案。采访中,郁瑞芬坦言,自己关注这个问题已经很多年,也进行了大量的调研。
调研中,郁瑞芬发现,儿童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食育知识缺乏、社会食育指导偏弱、学校食育体系空白等多个方面。
“比如,很多家长只是根据生活经验来喂孩子,缺乏科学的膳食知识,膳食结构也不合理,少儿时期养成的饮食习惯将影响终身。城乡之间在家庭和社会层面的食育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亟需学校扛起食育工作主阵地的责任。”此外,郁瑞芬还提到了食物损耗问题,“据统计,2023年,我国食物损耗浪费率约为22.7%,损耗浪费的食物量可满足1.9亿人1年的营养需求。”
郁瑞芬提到的“食育”,是指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包括食品安全教育、营养卫生教育等。
“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系国家未来和民族命运。”郁瑞芬提到,近年来,国家出台《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对普及儿童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加强食育作出部署。
面对当前现状,郁瑞芬建议,将食育纳入基础教育,强国建设从娃娃抓起。
要明确幼儿园、中小学食育的主体责任,将食育工作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并设计评价体系,加快培养具有先进食育理念的管理者、懂得营养配餐的保健师、擅长科学烹饪的炊事员。
研发科学、系统的食育课程,完善教学体系,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相应的营养健康、膳食均衡等知识,培养受益终身的良好饮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此外,郁瑞芬提到,食育需要政府引导、多方协同、全社会参与。比如,引导相关行业协会、有关高校及科研院所、公益基金会、农业生产基地、食品生产企业等社会力量与基础教育学校积极联动,鼓励志愿者广泛参与。让学生有机会了解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知识,通过多种生动易懂、易传播、受欢迎的形式,推动食育深入人心。
不仅仅是关注和建议,这些年,郁瑞芬带领来伊份也在身体力行着。早在2017年,来伊份就出资1000万元,在上海民政局注册成立上海来伊份公益基金会,重点关注4-12岁学龄儿童群体,在全国21个省近800所学校开展入校、入课堂、公益科普课程、送教服务等活动,累计近70万人次的青少年因此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