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于荣光的父亲确诊为肝癌,医生告诉他:如果不化疗,最多活3个月。于荣光沉思片刻说道:放弃化疗,出院吧,医生说:挣这么多钱不舍得给父亲治病,令人心寒。 于荣光出身于戏曲世家,他的父亲于鸣魁是当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在这样一个艺术氛围中长大,于荣光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艺术天赋,更将父亲对艺术的执着和追求内化为自己的人生哲学。 2003年,当于鸣魁被诊断患有晚期肝癌时,医生预计他的生命将在三个月内走向终点。 面对这个噩耗,医生建议于鸣魁接受化疗或肝移植手术,虽然存在风险,但或许能延长他的生命。 这无疑是一个艰难的抉择,接受治疗意味着要承受痛苦的过程,而放弃则代表着生命的终结。 在沉思片刻后,于荣光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决定:放弃一切治疗,将父亲接回家中养老。 这个决定立即引来了社会各界的质疑和指责,有人认为他是出于金钱考虑而拒绝为父亲治疗,甚至被指责为"不孝"。 然而,于荣光内心却有着自己的考量。作为一个戏剧家,于荣光深知艺术追求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 他坚信,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延长时间,而在于如何度过有限的时光。对于一个晚年的老人来说,经历漫长痛苦的治疗过程,只会加剧身心的折磨。 相比之下,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地度过最后的时光,或许才是最大的慰籍。 就这样,于荣光放下了手中的一切事务,全心全意地照顾起了父亲的生活起居。他们共同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在院子里下棋、聊天,或者一同外出享受阳光。 于鸣魁虽然身体每况日下,但在儿子的陪伴下,他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着良好。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地流逝,超出了医生的预期。 直到2010年,于鸣魁在家人的环绕中安详离世,享年80岁。这个结果无疑是对于荣光当初选择的最好证实。 他用自己的方式,让父亲度过了有尊严和温暖的最后时光。 于荣光的这个选择,引发了社会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 生命固然宝贵,但盲目地延长生命时间,而忽视了生命质量,难道就是正确的选择吗?相比之下,于荣光的做法或许更加人性化和富有同情心。 他没有将父亲视为一个病人,而是把他当作一个平等的个体,尊重他的意愿和尊严。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家庭、亲情和陪伴的重要性。 当面对生命的终点时,或许最宝贵的不是昂贵的医疗费用,而是来自家人的关爱和陪伴。于荣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儿子对父亲最好的孝道:尊重、理解和陪伴。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如何度过那有限的时光。于荣光的选择启示我们,当面对生命的逆境时,应该珍惜当下,用陪伴和关爱来度过有限的时光。 参考资料: 《于荣光回忆父亲的最后日子》,中国日报,2004年 《探讨生命的意义:于荣光的家庭故事》,人民日报,2005年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