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六旬老人不听劝阻,效仿“愚公移山”,一铁杵、一头牛、一牛车,用三十多年,累死二十

六旬老人不听劝阻,效仿“愚公移山”,一铁杵、一头牛、一牛车,用三十多年,累死二十多头牛,搬两百多万块石头,终于建成一座港口。   这位老人,名叫陈光权,他的一个决定改变了这座岛屿,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那是1986年的一个黄昏,海面上刚刚落下一场骇人的暴雨。   陈光权那天也像往常一样,在浪涛中撒下渔网,希望捕获些许鱼虾来维持生计。当他遥望天边时,顿时瞳孔紧缩——从岛上西侧漂来一叠散乱的木板,还有一缕缕袅袅炊烟,分明是有船只遇难了!   他立刻放下渔网,奋力划向那片烟雾。渐渐地,一些的尸体从水中浮现,有的甚至残缺不全,骇人场景犹如世界末日。   陈光权心如捣鼓,但还是勇敢地把那些幸存者救上了船。他们来自附近的珠海,本打算在涠洲岛停留一晚,却不曾料到突如其来的狂风骤雨会将他们的船只撕裂成肢解。   这场惨剧让陈光权痛定思痛,决心为家乡修建一个港口,为往来的渔船提供安全避风的地方。可当他把此事告知村里其他人时,大家只是冷笑不以为然。   专家们更是断言,陈光权这个主意根本行不通,无异于"愚公移山"。但是,陈光权并未就此放弃,他暗下决心,要靠自己的双手一点一滴地修建港口。   陈光权着手开始为修建港口做准备,一切都得从无到有。第一步便是购置马匹和牛只,用来拖运石块。   虽然家里算不上富裕,但他还是凑足了钱,买下了一头黄牛和两匹老马。就这样,团队组建就绪,可以正式动工了。   第二步是精心筹划港口的大体位置和造型。材料上,就直接采用岛本身的原料——无数块巨大的石块。   陈光权将工地选在了东侧的一处海湾,这里风浪较小,适合修建港口。接下来,就是日复一日的搬运石块,用牛车一次拖运一块,搭起了港口的第一道基石。   刚开始的时候,村里很多人都嘲笑陈光权在做无用功。毕竟,整座岛的人加在一起也无法搬动密密麻麻的石块。有人认为他是疯了,有人说他在做白日梦。   但陈光权对此嗤之以鼻,他只管默默耕耘,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加入陈光权的行列。   他们有的是出于好奇心,有的是被陈光权的精神所感染。渐渐地,整个村子都开始支持他的这一伟业,有人无偿提供劳力,有人捐助物资。   港口建设小小形成了一股合力。 不过,也难免会遇到重重困难和挫折。有时,一块重达几吨的巨石被搬到半途时,马匹就力竭而亡,只好换上新的牲口继续前行。   茫茫大海更是时不时给予他们狠狠的一击,将已修建的港口彻底夷为平地。但是,陈光权和大家并未气馁,依旧如初而战。   渐渐地,他们开始变换运输石块的方式。除了依旧坚持使用驮马和牛车之外,他们还借助海水的力量,利用涨潮时海水的涌动来搬运石块。再通过人工拍击和搬运,逐步将这些石块垒成一道道坚硬的堤坝,终于小小地修筑出一座人工港口的雏形。   就这样,一年一年,一块块石头堆垒而成的港口渐渐成型。陈光权更是与一众年轻人日夜操劳,常常连轴转几天几夜都不休息。   他每次都亲自参与到运石的第一线,有时会被石块压伤手臂,但仍旧坚持下去。和他最亲密无间的伙伴,就是那些忠实耕耘的牛马们了。   转眼间,三十余载就这样飞快流逝。按照当地村民的说法,陈光权一共搬运了两百多万块石头,而在多年的建设过程中,整整有二十多头牛倒在了半路上。   港口终于全部建成,被命名为"马拉港"。这座曾被专家们评论为"无稽之谈"的港口,最终还是凭借一股不服输的执着力量建成了。   它不仅为当地渔船提供了安全避风的场所,更重要的是保护了上千名北海湾渔民的生命安全。就连当年嘲笑过陈光权的人,现在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想法过于短视了。 不仅如此陈光权还荣获2019年5月“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   有了港口后,陈光权不再靠打渔为生,但每天还是会前去马拉港里巡视一圈,确保港口的运作正常。   此外,为了纪念那些为建设港口而牺牲的牛马,他们也在港口附近为它们修葬了坟冢。每年的清明节,陈光权更是会带上新鲜的鲜花前往扫墓。 参考来源:陈光权---中国文明网.中国文明网 [引用日期20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