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中国从德国进口的一台压缩机出现了故障。德国表示需要支付3000万的修理费,并且需要等待半年时间。一位64岁的焊工非常愤怒,他表示只需要20天就可以修复这台机器! 一缕蓝色的焊花在黑暗中闪耀,老旧厂房内回荡着金属碰撞的噼啪声响。64岁的杨建华汗水淋漓,专注于手中的焊枪,眉头紧锁。 这台从德国进口的特种压缩机正是他们鼓风机厂的命脉,一旦长期瘫痪,整个厂区将陷入瘫痪。 一个月前,压缩机发生严重故障,德国制造商得知后开出了惊人的3000万元人民币修理费,并叫人等上半年的漫长时间。 在绝望笼罩下,杨建华的愤怒转化为斗志,他朝气蓬勃站了出来:"我需要20天,足够让这台压缩机焕发新生!" 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工人,怎会有如此狂妄的自信?事实上,杨建华自幼喜欢拆解旧机器,钻研内部原理。 进入鼓风机厂后,他不遗余力钻研先进机械知识,逐步成为了公认的技术能手。面对德国制造商的高压,他深信凭借自己及中国工人的智慧和勤劳,定能攻克难题。 杨建华的决心最终说服了厂方。他召集了一群年轻员工,亲自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灌输扎实的专业技能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20天的期限就这样拉开帷幕,杨老汉和年轻小伙们组成了一支"愚公斧凿"式的维修小分队。 维修之路却远比想象的更加艰辛……外壳内部构造错综复杂,压缩机的内脏部件乱作一团,找到故障根源就像大海捞针。 排除万难,他们终于发现了罪魁祸首——外壳部位。可是,这种特殊的壳体本就稀缺,短时间内根本无法购买到新品。 就在所有人焦头烂额之时,杨建华洞悉到了关键。他意识到轴承并非压缩机的核心部件,只要将整个压缩机外壳重新制作,就能让它焕然一新、重新运转!于是,研制新外壳成了他们最新的任务。 按照压缩机的巨大尺寸,他们需要将多达二十几块钢板精确拼装。焊接误差哪怕一毫米,整件作品就将报废。 日复一日,团队成员在杨建华的带领下加班加点,对焊缝、尺寸精度等反复校验,直到每一道焊口、每一个接缝都达到完美。 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苦努力,这个全新的钢铁巨兽终于诞生。2月28日这一天,当新制的外壳与原压缩机的内部元件完美衔接,整台机器试运转成功时,现场爆发出阵阵欢呼声。 杨建华和年轻人拥抱在一起,泪水夺眶而出。通过对内部元件的精心维护和调试,这台压缩机的效率和输出竟然超越了它的先前水平!压缩机彷如一匹力馏勃发的野马,当它在厂房内隆隆运转时,工人们都被无比振奋。 从那以后,杨建华"20天奇迹"的故事如滚雪球般在中国传播开来,激励着无数工人和普通百姓。一个老工人用实际行动贯彻了自主创新的理念,用智慧和勇气创造了中国式的"机器修复奇迹"。 满怀荣耀的杨建华还接受了令人无比震惊的邀请——作为唯一一名工人代表,他受邀出席了隆重的国家勋章颁发仪式,在主席台上同其他院士、专家们一起接受祖国最高荣誉。 在这次修复压缩机的过程中,他不仅传授科技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年轻一代对工匠精神的自豪和热爱。 当杨建华带领着小伙子们重新投入紧张的生产当中,当通过他们维修再生的压缩机源源不断为国内外用户提供优质产品时,每个人心中都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他们在以实际行动书写着中国制造的新时代,用智慧和勇气续写着工人阶级的传奇。 参考来源:“老焊工的智慧.” 中国工业发展史论,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