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情绪致病理论是真的吗?# 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 中医认为,五脏与人的不同情志相对应,任何情志太过都会伤害其对应的脏腑。 《黄帝内经》记载:“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对应五脏----心肝脾胃肾,则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但临床上并非是一情只伤一固定脏腑,既可一情伤几脏,又可几情伤一脏。 1、喜则气缓 包括缓和紧张情绪与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心主神,人如果过分激动,不能控制好情绪等就会伤到心,具体表现为心神不宁、心慌、睡眠不安、消瘦、毛发枯悸、憔悴无精神等。 2、怒则气上 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并走于上。临床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至于昏厥卒倒。肝主魂,人生气发怒、抑郁、悲哀会伤及肝脏,引起肝郁气滞,魂不内守,失眠、心烦、头痛、造成胁肋区疼痛,筋骨失养。 3、忧、思则气结 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过度忧愁会引起脾运化水湿障碍,胃的消化功能不好,人就会食欲差,胃胀、浮肿、面色差、糖尿病等。 4、悲则气消 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悲伤肺,长期悲伤、思虑过度,性格过于内向,就会伤及肺引起咳嗽、气喘、面部长痘等。如小说《红楼梦》里所写的林黛玉就是悲思过度使肺经阴阳平衡失调而伤了肺,抑郁咳血而早逝。 5、恐则气下 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以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痠痿厥,遗精等症。肾藏精,惊恐伤肾,人受惊吓恐惧后,肾不能藏精,人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就下降,就会发生早衰、骨关节酸疼、腿脚软冷,夜尿多,生育能力下降等。 6、惊则气乱 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六神无主。可见精神不安,惊慌失措,或遇事犹豫不决等症。 中医讲“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临证指南医案》。这即告诉我们,我们可以自己成为自己的医生,学会自我拯救。努力解除致病原因,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疾病,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 很多抑郁症病人都是由于生活、学习、环境中的压力过大造成的,而这一患病人群往往都是性格上自律自省,追求完美,对工作或成就看得太重的人。 既然疾病已经出现,就要勇敢面对,树立信心,心胸开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坦然面对周围的事物和生活。 其次,要摆清自己的定位,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正确认识自我,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最后是暂时放松自我,将困扰自己的问题放下,参加一些轻松愉悦的活动,如旅游、下棋、散步、跳舞、打球、绘画等,以分散注意力,达到减轻疾病的目的,最终战胜它,打败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