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我愿意,以身许国!”如果他不选择回国,可能已经获得了三次诺贝尔奖,但奖项对他来

“我愿意,以身许国!”如果他不选择回国,可能已经获得了三次诺贝尔奖,但奖项对他来说远没有祖国重要。   (来源:光明网 他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却造出大国重器2022-05-28)   世界上有那么一群伟大的人,他们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这些无名英雄中,有一位学者用自己一生的奉献诠释了什么叫做以身许国。   他就是中国核物理学家、原子能科学家王淦昌。   1924年,王淦昌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当时全国最好的学府之一清华大学物理系。   谁知就在这年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王淦昌亲眼目睹了校园内同学被暴力残杀的悲惨一幕。   这令他彻底认清了祖国弱小无力抵御外来侵略的无奈处境,从此他决心要以科学报国的信念坚定了下来。   1925年王淦昌获得了公费赴德留学的机会,开始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段求学历程。   在德国他师从了举世闻名的理论物理学家莉泽·迈特纳。在导师的指导下,王淦昌很快在原子核物理研究领域有了新的突破。   到1931年读博期间,他就先后提出了发现中子和中微子存在的实验设想。   可惜虽然王淦昌的设想具有极高的科学见解,但由于迈特纳的固步自封和偏见,他的建议屡次遭到了婉拒。   在后来的几年里,国外其他科学家利用王淦昌的理论和实验方法,先后发现了中子和中微子,并因此分别获得了1935年和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而王淦昌则因导师的妄自尊大和执拗,三番五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令人扼腕叹息。   尽管遭受重重挫折,王淦昌却从未动摇过他为祖国和民族服务的决心。   1945年在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后,新中国的建立已指日可待。   但是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时候,却陡生意外变故,当时的苏联专家突然被迫撤离,令我国处于建立之初的根本国防建设工作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这时曾在苏联从事重要科研工作的王淦昌院士收到了国内发出的电召,召他回国参加最高机密的核武器研发工作。   刻不容缓的局势,迫切需要王淦昌这等一流的核物理专家出手相助。   他当时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回国将意味着彻底放弃已近在咫尺的诺贝尔奖。但是对于爱国这个终生信念,王淦昌从未有过丝毫的犹豫。   就这样,这位曾三次只差临门一脚就能诺奖的科学巨擘,毅然放弃了个人荣誉和前程,隐姓埋名来到了祖国的西北大漠,开始了长达十七年的大漠生活。   在如此严苛的环境和巨大压力下,王淦昌所在的科研小组历经艰辛,终于在1964年成功研制出了第一颗原子弹,随后在1967年又完成了氢弹的研制。   这两个重大科技突破,有力保障了新中国的国防安全,将我国彻底排除在核武器威胁之外,也从此改变了世界格局。   淦昌院士的功勋卓著,令全世界为之震惊和钦佩。   然而在那之后的十年时光里,包括他在内的科研人员依旧默默无闻地继续工作,矢志不渝不住为国家的科研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03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以永垂不朽的方式纪念这位中华民族的科学巨擘,将编号为14558的一颗小行星正式命名为"王淦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