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身穿5块钱背心的老人徒手造出值上亿装备,他曾用18月就破解了“钱学森密码”,让导弹指哪打哪他却做到了,他就是中国激光陀螺之父,高伯龙院士。 (来源:中国新闻网 人物志:追记中国“激光陀螺奠基者”高伯龙:大国重器的“点睛人”2019-09-13) 1954年高伯龙被从事教学工作,在校期间,他仍然没有放弃对理论物理的执着追求。 每周他都利用各种时间进修自学理论物理知识,由于学术水平出众,高伯龙很快就成为了学院里公认的理论物理泰斗,不仅本校师生慕名而来,就连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教师也常常旁听他的课程。 1975年,高伯龙加入了国防科技大学承担激光陀螺研制任务的研究团队,这标志着他正式从理论物理转向应用物理研究。 当时世界各国都在激烈竞争研制激光陀螺,而我国在这一领域还是一片空白。 高伯龙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大胆提出了四频差动激光陀螺的理论方案。 这一前所未有的设想遭到了诸多质疑和怀疑,但高伯龙并没有气馁,而是带领团队付出了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 面对重重困难,高伯龙和他的团队展现出了顽强拼搏的精神。 实验室简陋、经费捉襟见肘,他们就自己动手打造设备,技术路线遭遇瓶颈,他们就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同时突破。 在高伯龙的带领下,团队上下同心,日以继夜地攻关,终于在1994年研制出了全内腔四频差动激光陀螺工程样机,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 取得这一重大突破后,高伯龙并没有止步于此。他意识到,要让激光陀螺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为其配套惯性系统。 于是他又带领团队投入到新一轮的研发中,经过不懈的努力,实现了激光陀螺在武器装备上的应用。 这一成就引领着我国的激光陀螺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高伯龙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治学严谨、勤俭刻苦的楷模。他对学生要求严格,重质量而不重数量。 除了严格要求学生外,高伯龙对自己更是百分之百认真。他工作努力、勤俭节约,日常生活十分朴素。一件衬衣能穿五六年,甚至十几年;一双解放鞋,能穿上几十年。 在最后的几年里,由于身体每况愈下,哮喘、高血压等疾病缠身,高伯龙仍然废寝忘食、日夜兼程,矢志不渝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2017年12月6日,高伯龙院士在长沙与世长辞,享年89岁。 从理论物理到应用物理,再到攻克重重困难、突破重重禁区,他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个不朽的科技传奇。 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无数科技工作者为国家的科技事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