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到底是巅峰之作还是媚俗之作?这是一部官场武侠小说

萨沙讲史堂 2025-02-01 20:46:08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第580期

《鹿鼎记》到底是巅峰之作还是媚俗之作?这是一部官场武侠小说

金庸的小说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趋势。

最初的小说大体是这样:一个行侠仗义的侠客四处打怪练级,目的是报仇、寻宝、泡妞甚至反对异族入侵,类似于探险小说或者爽文。

这系列类型最后一部,是1966年的《天龙八部》。

以《天龙八部》的男主角之一段誉来看,本来就是一个不会武功的渣渣辉。

经过一系列磨炼,最终段誉练成了不太可靠的绝世武功,在泡妞的路上经历了无数的夸张事情。

金庸之后的小说,就有很大的变化,转为了一种政治斗争小说,或者说官场小说。

这种小说的特点,是无所不在权力斗争,包括《笑傲江湖》和最后的《鹿鼎记》,时间是1967年到1970年。

《笑傲江湖》虽然有林平之、令狐冲闯荡江湖打怪冒险的故事,主题仍然是正教、邪教之间的一场江湖大乱斗。

而大乱斗的本质,就是不分邪恶的赤裸裸权力争夺,令狐冲只是涉及其中的一个人物罢了。

林平之家族的福威镖局为什么会家破人亡?

根本上是江湖各种势力,包括左冷禅、岳不群、余沧海、木高峰等人,不惜代价抢夺《辟邪剑法》。

而抢夺《辟邪剑法》仅仅因为它可以迅速又大幅度提高武功,让这些野心家快速扩充自己的力量,进而夺取更多的权势。

福威镖局被灭门就是为此,衡山派刘正风一家被杀,也完全是政治斗争的需要。

左冷禅同刘正风没有私人仇恨,只是借此削弱敌人衡山派的力量,以便于将其吞并罢了,为此不惜杀光刘家老幼妇孺。

如果说《笑傲江湖》还有些闯关打怪的内容,《鹿鼎记》就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官场小说。

韦小宝不是武林侠客,甚至几乎不会武功,却是一个不错的政治家。

无论在皇宫还是天地会甚至妓院里,韦小宝都在使用政治手腕,搞得还很成功。

除讲些义气以外,韦小宝不符合侠客的定义。

但韦小宝非常符合政治家的一切,他为了权势和富贵其实在做康熙的奴才。

韦小宝为康熙执行了很多任务,其中一些任务就是危害反清复明大业的。

只是,韦小宝尚且没有到为了权势财富杀死恩师陈近南,杀害亲密的江湖兄弟的地步。

而韦小宝巴结皇帝唯一目的,就是赚取巨额财富,高达300多万两白银。

要知道,康熙亲政初期,户部存银才250万两。

也就是说,韦小宝贪污的巨款绝对是富可敌国了,也绝对养得起这么多老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同金庸本人是有很大关系的。

金庸1959年创办《明报》成为老板,可惜创业初期极其不顺利。

此时的《明报》非常烂,每天销售仅有几千份,天天赔本,几乎要倒闭。

这是这几千份报纸,还完全依靠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坚持:从创刊《明报》的第一天起,《明报》就连载金庸的《神雕侠侣》,每日一篇,每篇约两千字,登在第三版上。

如果没有《神雕侠侣》连载的加持,香港怕是根本不会有人买《明报》。

此时的金庸只得绞尽脑汁编武侠小说的情节,唯一的宗旨就是多卖几分报纸。

只要读者喜欢看什么,金庸就写什么,算得上殚精竭虑:金庸后来回忆说,写《神雕侠侣》是他写得最刻苦、最累、心理压力最重的、最呕心沥血的。金庸写《神雕侠侣》,心都快要操碎了。这是一场马拉松式的写作,这部小说差不多写了三年。金庸的朋友倪匡直言不讳地指出“《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

在这几年内,金庸在写《神雕侠侣》的3年内,还在同时写《雪山飞狐》(1959年)、《飞狐外传》(1960年)、《白马啸西风》(1961年)、《倚天屠龙记》(1961年)、《鸳鸯刀》(1961年)。

最困难的1961年,明报几乎就是倒闭了,金庸被迫同时连载两部武侠小说,与《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同时,短篇武侠小说《鸳鸯刀》、《白马啸西风》相继登场。

所以,《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写的很精彩,《鸳鸯刀》、《白马啸西风》则写的很垃圾,而且构思和文风差距很大。

很多读者认为,《鸳鸯刀》、《白马啸西风》或许是其他编辑代笔,纯粹为了救活《明报》。

直到1963年,《明报》才完全摆脱倒闭的财政窘境,平均日销量是5万份,扭亏为盈。

此时《明报》也赚不到太多钱,所以金庸在写《天龙八部》长达2年多的同时,还在写《侠客行》和《连城诀》。

从1966年开始,《明报》终于脱胎换骨,成为香港重要报纸之一。

金庸也扬眉吐气,财富大增,成为一个香港有名的企业家。

1966年,金庸创办《明报月刊》,自任月刊总编。 1968年,又创办《明报周刊》:经数年发展,也成为香港历史最悠久、最权威、销量最大、读者层面最广的娱乐周刊之一。

也就是说,从1966年前后,金庸已经成为大老板,又逐步开始搞政治,同之前单纯的文人是天壤之别了。

也许是心态变了,从1966年开始,金庸无心写以前的行侠仗义的小说,改为写官场小说,于是《笑傲江湖》和《鹿鼎记》诞生了。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自从成为大老板以后,金庸就是小说项目的总负责人。

小说是由金庸来制定大纲、确定主要情节,具体写作则是由团队负责,由写手们具体写作。

从1966年到1972年,金庸没有认真写过小说,写作水平急剧下降。

金庸写小说也谈不上热爱,纯粹是为了做生意赚钱,非常有钱后心态改变就无心写小说了。

《鹿鼎记》写于1969年,一直写到1972年才连载完毕。

《鹿鼎记》同样是文笔精妙,构思极其巧妙。

有意思的是,在1970年金庸肯定是亲笔写了短篇小说《越女剑》。

然而《越女剑》写得极烂,文笔低劣,构思荒谬,怕死中学生写得都比这个要好。

你要说《越女剑》和《鹿鼎记》是同一个人所写,真是打死我也不信。

另外,大家可能不知道,本来金庸计划不是写《越女剑》一篇,而是写《三十三剑客》的长篇小说,越女剑只是其中的三十三部其中之一而已。

写了第一篇以后恶评如潮,金庸就没有再写下去,《越女剑》也就成了这系列的唯一的一篇作品。

比较靠谱的说法是,金庸写了《越女剑》以后自己觉得水平太低,为了不砸掉招牌,就干脆不写了。

港台的武侠小说家一旦成名,搞一个团队写作是很寻常的事情。

写小说不是容易的事情,报纸连载是不能中断的,每天至少连载上千字,还要写的足够吸引人,读者才会购买下一期。

所以,连载写小说对文章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极高的要求。

一个作者每天全心全意写小说,尚且不能满足需要,哪里还有什么精力去干别的,更说金庸还要管理一个大公司了,同时还要写大量社评文章。

以古龙为例,中后期很多作品都不是古龙写的。古龙只是负责创意构思,具体内容是他几个徒弟写出来,最终以古龙名义出版。

所以,古龙有些作品会出现前后脱节,前半段和后半段根本没有关系,可以看做是两本不同的小说。因为文章是不同徒弟分头所写,只是想办法合在一起罢了。

出名以后,金庸搞一个协作团队也并不稀奇。

大家也知道,《天龙八部》有部分是倪匡写的,金庸承认有三四十天部分。

这是因为金庸去欧洲访问时间很长,不可能再连载《天龙八部》。而这段时间《天龙八部》又要不断刊登,无法解释金庸不在香港怎么更新,这才被迫公布由倪匡代写。

如果金庸不说,试问大家能够看出这是倪匡代写的吗?根本看不出一丝一毫,整体文笔非常相似,甚至就像是同一个人所写。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1 阅读:65
萨沙讲史堂

萨沙讲史堂

中国近代历史军事资深作家,在海内外出版十多本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