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86年,一场罕见的台风袭击了广西涠洲岛,摧毁100多条渔船,不少渔民死亡。岛

1986年,一场罕见的台风袭击了广西涠洲岛,摧毁100多条渔船,不少渔民死亡。岛民陈光权利用30年时间,搬了200万块石头,累死了20多头牛,从小伙子干成了老大爷,终于建成了一道“海边长城”,从此渔船再也没有出过事故,陈光权被称“当代愚公”。 在涠洲岛上,渔民们的生活与海息息相关。每当出海返回,渔民们面临的是将船只停靠在遥远的海港,那里距离居民区有十几公里。1986年的台风让岛上的渔民深受其害,许多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家庭陷入了悲痛之中。 陈光权,当时仅三十岁出头的他,目睹了这一切的惨状,心中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建造一个能够保护渔船免受风暴侵袭的避风港。尽管家人对他的想法不理解,甚至是反对,他的父亲在一旁叹气,他的妻子泪眼婆娑地质问他是否疯了,但这一切都没有动摇陈光权的决心。 陈光权开始了他孤独的战斗。他牵上马,拉上木板车,带上钢钎和手套,开始了艰难的建港工作。他用铁棒撬动重重的石块,用铁铲挖掘,用铁耙整平。尽管周围的人对他的行为不理解,甚至嘲笑他的努力是徒劳的,但他没有放弃。 陈光权投入了超乎寻常的努力和坚持,在涠洲岛边缘,一块块手工搬运的石头逐渐堆叠成了初步的海堤。这段堤坝,虽然不长,却承载了他所有的希望与期待。每当夕阳落下,陈光权总能在这小段海堤上看到未来避风港的雏形。三年多的艰苦劳作,他的脊背弯曲,双手变得粗糙,但这一切似乎都得到了回报。 然而,1989年的那场台风如同一场噩梦,猛烈的风暴毫不留情地摧毁了他所有的努力。海堤在狂风巨浪中坍塌,一夜之间,辛苦垒砌的石块散落一地。站在曾经的海堤上,陈光权面对着满目疮痍,心如刀绞。他曾以为,自己的坚持能够抵御一切,却没想到自然的力量如此巨大。 不久之后,更加沉重的打击接踵而至——他的父母相继离世。陈光权的心灵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父亲生前虽然对他的坚持持有保留,却始终在一旁默默关注,留下的是一句又一句的忠告与指导。母亲的温暖与支持,则是他在最艰难时刻的慰藉。 面对如此重重打击,陈光权一度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和痛苦之中。海堤的失败,父母的离去,似乎将他推向了人生的低谷。那段时间里,他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希望,沉浸在无尽的悲伤和失落中,整日与孤独为伴。 但是,时间在悄悄流逝,生活还得继续。陈光权开始反思,回想起父亲生前的忠告,母亲无条件的支持,以及自己最初的誓言。他渐渐意识到,放弃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重新站起来,才能继续前行。他想起了岛上那些因为没有避风港而失去生命的渔民,以及他们家属的期待和信任。 重新振作起来的陈光权,再次开始了他的海堤建设。陈光权首先对涠洲岛周边的海域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寻找最适合建设避风港的位置。经过反复的勘察和研究,他选择了一个自然条件相对稳定,且对周边渔场影响最小的海湾作为工程的落脚点。 随后,陈光权开始四处奔走,寻求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他向政府部门、企业和海外侨胞阐述他的计划和愿景,讲述岛上渔民因风暴遭受的损失和痛苦。经过无数次的努力,陈光权终于获得了部分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 工程开始后,陈光权亲自参与到建设中,从选材到施工,每一个环节他都仔细监督。在建设过程中,他和工人们一起克服了种种困难,包括恶劣的天气条件、施工资料的短缺,以及施工期间的安全问题。 数年努力后,马拉港终于建成。这个避风港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材料,能够有效地抵御台风带来的巨浪。避风港的建成,立刻改变了岛上的生活面貌。渔民们不再担心风暴的侵袭,他们可以安心出海捕鱼,即使在风暴来临时,也有一个安全的避风之地。 陈光权的故事,是对坚持和勇气的颂歌。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只要不放弃,就有可能创造奇迹。他的事迹不仅激励着涠洲岛上的人们,也传达给世人一个信息:坚持自己的信念,用行动兑现承诺,就能够改变世界。

评论列表

太上说南斗六司延寿度人
太上说南斗六司延寿度人 3
2024-03-16 20:28
老人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