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男子坚持要给刚出生3天的女儿开刀放血,他割开女儿后背溃烂处,挤出黑血块,看着奄奄一息的孩子,妻子吓得瘫软在地,他却因此攻克了致死率100%的皮下坏疽症。 (来源:湖南日报 102岁张金哲院士逝世:与上万名小患者成了“过命的朋友” 2022-12-27) 张金哲刚实习时,一次夜班,一名不满周岁的婴儿患上了危及生命的白喉,必须紧急切开气管才能救命。 当时的张金哲缺乏手术经验,他焦急地找来上级医生,却发现对方也无计可施。最终,他们只能束手无措的看着这个孩子没了呼吸。 这个残酷的场景深深刻入了张金哲的内心,促使他立志投身儿科医学。 不久"婴儿皮下坏疽"开始蔓延,每5个婴儿就有1个死于这种病症。 看着一个个娇小生命无助地离世,张金哲夜不能寐,他反复查阅医书资料,大胆设想在感染扩散前动手术切开患处,排出脓血或许能救命。 然而这一设想遭到反对,因与当时医学理念是相违背的。 就在这时张金哲的三天大的女儿不幸感染了这种可怕的疾病。 他孤注一掷决定亲自给女儿动手术,成为第一个尝试这种疗法的医生。手术虽然进行顺利,但紧张的观察期几乎要了张金哲的命,妻子也被吓坏了。 最终,这一冒险获得了成功,张金哲的女儿康复了,这不仅拯救了女儿的生命,也为治愈这种死亡率高达100%的疾病找到了突破口。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儿科事业发展,年仅30岁的张金哲主动请缨,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小儿外科教研室。 起初由于受西方封锁,小儿外科的发展遇到重重阻力,仅有5张病床无人问津。 就在这时一个"双头婴儿"的手术救治,让小儿外科这面招牌声名大噪,病人源源不断而来。 1955年面对国内小儿外科器械的匮乏,他在家里开办了一间仅4平方米的"小作坊",凭着自学和创新,先后诞生了50多种新型手术器械。 与此同时,他还首创了"基础麻醉加局部麻醉"的方法,让手术的风险大大降低。 作为医者张金哲怀着无私的博爱之心。他坚持将病人视为知心朋友,注重沟通交流、细微入微地关注孩子的感受。 就这样,张金哲医生呕心沥血,将中国小儿外科从无到有、从单打独斗到团队合作、从落后到国际领先,用自己的人生铺就了一条充满荆棘却终将通向春天的道路。 无数荣誉等身加之,却从未能动摇这位医者淡泊名利的操守,而他也在身后,遗体捐献给了首都医科大学,用于医学研究与教学。 借以此文表达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