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外交官朱敏才退休后,不顾儿女的阻拦,带着妻子离开家,这一走,杳无音信。10年后,一位衣衫褪色的老人被送进医院,揭开了朱敏才和妻子失踪原因。 破旧的瓦房教室里没有窗户,土坷垃地平添几分阴冷;校舍简陋,桌椅残缺不全,无处不透露出一股贫穷的气息,教育条件极其落后的乡村。 可就是这样从2005年到2022年,朱敏才夫妻为了教育事业默默在这里奉献了17年,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角落。 尽管他们所走的路十分艰辛,但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和对未来的憧憬,就是他们最大的动力。 这便是他们离家十几年的原因。 退休多年的他们,本以为通过自己的工作已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尽了绵薄之力。 可当亲眼目睹贵州大山里孩子们上学的困境后,他们顿时觉得自己仍有余力可作为。 于是朱敏才和孙丽娜毅然决定,要去贵州当一名支教老师,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家乡的孩子们扫平求学的障碍。 一番准备之后,他们很快就离开了北京,前往贵州的偏僻山区支教。 尽管环境窘迫他们依然咬紧牙关坚持下去,作为退休资深教师,孙丽娜广受本地孩子们爱戴,她不仅教英语,更因自己年富力高,将语文数学综合等科目一并教授,努力延续和补充孩子们的学习进度。 朱敏才则投身于后勤保障、做文书编印教材等工作,给予孙丽娜最大程度上的支持。 为了让孩子们能学到应有的知识,二老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还要挤时间准备备课,安排教学进度。 滋养孩子们的知识就是二老生命中最大的动力,他们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在支教一线全力以赴。 孙丽娜每天7点起床准备就绪,整理教材和教案,8点便开始教学直至中午,下午继续至黄昏时分才结束。 朱敏才则要准备好孩子们的用餐,还需采买生活用品,整理图书室等,忙到日夜颠倒。 二人在条件环境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仍保持昂扬的工作热情,与大山里的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给当地孩子们添置了英语词典和电子产品,改善了教学条件;孙丽娜亲自为孩子们编撰卫生习惯读本,朱敏才则在课余时间组织孩子们参与体育运动。 12年的辛劳以及恶劣的生活环境终于对他们的健康造成了损害。 这一年,朱敏才上课时突然脑溢血昏倒在课堂上,紧急情况下他们只能被迫回到北京接受治疗。 这才让久别的家人发现,原来二老这些年一直孤苦在外支教,劳累成这副模样。 尽管如此一心教书育人的朱敏才即使在病床中也念念不忘山区孩子们。 他从支教地区带回来的一些学生作品成了他贵重的财富,而他也立即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30万元,支持建立新的教学硬件设施,从课桌到电脑设备一应俱全。 2015年,朱敏才更荣获"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的称号,以表彰他为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 直到2022年80岁高龄的朱敏才终因积劳成疾与世长辞。 但他的事迹却永远激励着更多追随者,其中就包括他的妻子孙丽娜。 尽管年事已高,但孙丽娜仍未放弃自己的教育事业,依然奋战在支教第一线,把自己的知识和爱心传递给那些最需要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