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春天的色彩# #手机随手拍微距# 春天,随着气温的升高,户外运动的身影也越来

春天,随着气温的升高,户外运动的身影也越来越多。即使是清晨,漫步公园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这个周末,我也早起了一回,出门加入到早春踏青春游的人群中。沿着滨河路河堤前行,身边早开的迎春花格外动人,小小的花瓣美丽又娇嫩,步行到公园正中央,几棵腊梅是满枝丫的娇嫩动人。 我边走边想,为什么早春时节开的花儿,如腊梅、迎春花、蒲公英等,大多是黄色的,而随着春的蔓延和深入,花儿颜色的也会越来越有层次感,红的、紫的、白的、竞相绽放,一派姹紫嫣红,最后演变成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光彩。 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早春的花大多是黄色的呢? 第一个原因,是植物开花的目的 我们知道,开花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结果,繁衍后代。而在这一过程中,许多花朵都需要靠虫子传粉授精来达成目的。昆虫对颜色的辨识程度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弱。为什么黄衣服容易招虫子? 植物开花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结果,繁衍后代。而在这一过程中,许多花朵都需要靠虫子传粉授精来达成目的。 早春和冬腊冬,气温低,昆虫出现的频率本来就很低。这时候的虫媒花,为了更加明确地引起光顾者的注意,最佳选择也就是黄色了。 相对而言,黄色是昆虫普遍比较喜欢选择的颜色。黄色花在所有开花植物中所占的比例,其实也是非常高的。 第二个原因是色素 色素控制花朵颜色的是花色素,比较常见的是花青素,类胡萝卜素。 先说花青素吧,花青素产生红蓝紫色调。而类胡萝卜素产生红橙黄色调,但比起花青素,类胡萝卜素是相对更为稳定的存在。 比如说,花青素的合成过程中,许多相关酶类都存在光依赖性,也就是说,缺乏光照,会大大影响花青素的合成。此外低温也是导致花青素合成缓慢的另一个原因。 无论合成途径还是化学性质,类胡萝卜素都比较稳定。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类胡萝卜素是光合作用的辅助色素,在光合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对于早春尚未长出绿叶,营养相对匮乏的植物而言,无疑是胡萝卜素更加有利于后期的整体生长。 类胡萝卜素是类囊体膜上的辅助色素,呈黄色、红色或者紫色。最重要的类胡萝卜素是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类胡萝卜素能协助叶绿体吸收叶绿体不能吸收的光,提高光合效率。 同时又可以从激发的叶绿素分子上回收多余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如果叶绿体上多余的能量不能被吸收,将会转移到氧分子上产生单氧原子,引起分子或者细胞损伤,因此,类胡萝卜素具有重要的光损伤防护功能。 所以到了夏季,或是热带,我们也会发现红蓝紫色调的花朵明显增多。这就是大家开始充分运用花青素了。 第三个原因是温度 简单来说,我们知道,我们看见的颜色,来自物体本身反射的颜色。也就是红花反射红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白花反射一切光,黑花吸收一切光。 花算是植物普遍最娇嫩的部位。吸收的光能量越多,温度越高而容易被灼伤。这也是为什么黑色花基本见不到,而天然的深色花朵也非常少的原因。 处于低温的环境里,娇嫩的花瓣自然只能通过更浅的颜色来保护自己,避免吸收过多光线把自己燃烧掉。整伏一冬的低温环境,导致黄颜色的花朵成为对植物们而言,最低成本、高效益的选择。 阳春三月,阳光正光,微风不燥,真的是适合出门游春的好时光,连路边的小黄花也舒展开每一个花瓣,等着你的驻足观看呢。春日赏花随手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