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8月,新四军13团伏击200多名日军,然而敌人进入伏击圈,人数竟然变成了800多人,而且各种重武器都有。团长发现情报有误,是打还是撤退,留给团长思考的时间不多了。紧急时刻,团长咬紧牙关下令:“打”! 1943年8月的一天,天刚蒙蒙亮,新四军13团团部显得格外忙碌。团长饶守坤接到侦察兵的报告后,脸色沉重,他知道这次任务对于13团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团长,明天有200余名日军要抢我们的粮食。”侦察兵的报告让整个团部的空气都凝重起来。 “不能让他们得逞。”饶守坤坚定地说。 随即,饶守坤召集副团长陈宗胜和参谋长李木生,以及所有连以上干部,举行了一个紧急会议。他们制定了一个详细的伏击计划,决定在桂子山一带设伏,用以打击抢夺粮食的日军。 凌晨时分,战士们已经在预定位置挖好了防御工事,设置好了伏击阵地。随着天色渐亮,侦察兵再次带来了消息,但这次的情报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日军的人数不是200人,而是超过800人,并且装备了重机枪和步兵炮。 饶守坤站在阵地上,望着远方尘土飞扬的道路,他知道,这一刻,他面临的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打!”饶守坤咬紧牙关,下达了战斗指令。 随着命令下达,战士们开始调整枪口,紧张而又冷静地等待敌人的到来。就在日军进入伏击圈的那一刻,13团的战士们发动了猛烈的攻击,重机枪和手榴弹的声音震耳欲聋。 日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他们没想到在这片看似平静的山林中,隐藏着这么强大的火力。日军的前排几乎在瞬间就倒下了大片。 但日军并非易与之辈,他们迅速组织反击,步兵炮和重机枪的火力开始对着13团的阵地进行疯狂轰炸。13团的战士们利用工事掩体,尽可能地躲避着敌人的火力。 就在双方交火最为激烈之时,日军竟然使用了毒气弹。许多战士因为毫无准备,瞬间被毒气覆盖,情况危急。 “用尿淋湿毛巾,捂住口鼻!”饶守坤立刻下达了应对指令,所有能动的战士都按照命令行动,用这种原始却有效的方法暂时避开了毒气的伤害。 尽管暂时化解了毒气危机,但战斗依旧艰难。随着弹药消耗殆尽,饶守坤做出了决定:“上刺刀,和鬼子拼了!” 战士们毫不犹豫,挥舞着刀枪,像猛虎下山般冲向了日军。这场近战异常残酷,双方的伤亡都非常惨重。 正当13团处于下风之时,2营的战士及时赶到,并从日军的后方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使得战斗的局势开始向着新四军倾斜。 随着战斗进入最关键的时刻,新四军13团与增援的特务营围绕着日军的阵地,展开了一场紧张且残酷的拉锯战。饶守坤团长深知,这一战不仅关乎着局部的胜负,更是对抗日根据地安全的关键一役。日军经过初期的惊慌失措后,迅速调整战术,企图突破围困。但面对着新四军严密的包围网,他们的每一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天色渐渐地从白昼转入黄昏,战场上弥漫着硝烟和血腥味。13团和特务营的战士们利用地形和已经设置好的防御工事,有效地阻挡了日军的多次反冲锋。每一位战士都明白,只有坚持到最后,才有可能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军的弹药开始逐渐减少,部分阵地的火力也明显减弱。饶守坤察觉到了这一点,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发动总攻。他通过联络员,迅速传达了攻击命令给各个小组和连队,要求大家做好最后的突击准备。 夜幕降临,一轮明亮的月光从云层中露出,照亮了战场。饶守坤站在前线,用望远镜观察着敌人的动向,寻找最佳的攻击时机。在确认日军防御最弱的一侧后,他果断地吹响了冲锋号角。 随着号角声划破夜空,所有待命的新四军战士和特务营成员如同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向日军的阵地。他们手持刺刀和大刀,面对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勇往直前。 战斗异常激烈,双方在夜色中近距离搏斗,刀光剑影、呐喊声和枪炮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战场图景。新四军战士们凭借着过人的勇气和出色的战斗技巧,逐渐压制了日军的反抗力度。 特务营的突击小组在一个不为人注意的阵地发现了日军的弹药库,他们立即使用燃烧瓶对其进行了攻击,引发了一系列的爆炸,巨大的爆炸声在夜空中回响,进一步打乱了日军的阵脚。 此时,2营的增援部队也从侧翼包抄过来,他们悄无声息地接近日军阵地,然后发起突然攻击。在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下,日军的阵地防御彻底崩溃,剩余的日军开始四散逃窜。 饶守坤看到战况逐渐向有利于我方倾斜,便下令全线追击,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在这场持续数小时的激战中,新四军和特务营的战士们展现出了极高的战斗意志和勇气,最终彻底击溃了日军的防御线,夺回了被敌人侵占的土地。 战斗结束时,战场上留下了无数英勇战斗的痕迹。虽然新四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他们成功保护了村庄的安全,阻止了日军的抢掠行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又增添了一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