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日军得知冀鲁边第3分区副司令率部在铁营洼镇过年,马上召集了2万兵力进行突击合围。副司令命令其他部队掩护百姓转移,他则是率部负责掩护断后。 1943年2月2日的清晨,铁营洼镇被新雪覆盖,整个村庄静谧而祥和。李永安副司令与部下们踏着积雪,巡视镇上的防务。这个位于山东阳信的小镇,是冀鲁边第3分区的重要据点。此时,李永安并不知道,敌情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就在李永安抵达铁营洼镇的前一天,一批日伪特务已经混入了镇内。他们伪装成普通百姓,观察并搜集情报。当得知李永安的到来后,他们立即悄无声息地返回日军据点,将这一消息传递给了日军指挥官。 日军指挥官得知消息后,迅速行动,调集了约2万名士兵,秘密地对铁营洼镇进行了包围。他们的目标是一举消灭在此的抗日力量,包括八路军及地方抗日武装。 在李永安的指挥下,八路军和地方抗日武装虽然人数不多,但都是精悍的战士。当晚,李永安在村口与几位战士交谈时,突然接到了庆云县大队队长李子贞的紧急报告。报告称,敌人即将在当夜发起攻击。李永安立刻召集部下,开始紧急部署防御和撤离计划。 “大家注意,敌人已经包围了我们。我们要做的,是确保百姓安全撤离。八路军的战士们,准备垫后。”李永安沉着地下达命令。战士们虽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都表现出了决不退缩的勇气。 随着夜幕的降临,日军开始了他们的攻势。他们首先用炮火和坦克对镇上进行了猛烈轰炸。铁营洼镇的战士们利用有限的防御工事,英勇抵抗。李永安在前线指挥,不时传达指令,调整防线。 在混乱中,一些百姓按照事先的计划,开始沿着小路撤离,由几个县大队的战士掩护。 他们利用小路和田间的掩体,迅速穿越敌人的封锁线。尽管最终只有12人突围成功,王志诚和其他战士都在突围中牺牲,但他们的勇敢和牺牲,为其他战士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在寒风凛冽的夜晚,李永安和姚思清科长率领的手枪班,汇集在东侧的临时防线上。他们面前是日军的铁壁包围,后方是刚刚通过秘密小路撤离的百姓们。这一刻,每个人的心中都清楚,他们面临的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开始突围前,李永安简短地巡视了一遍战士们的阵地。每个人的眼神都透露出决绝与勇敢,他们知道即将面临的是生与死的考验。手枪班由李永安亲自选拔的战士组成,每个人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他们在之前的战斗中无数次证明了自己的勇气和战斗力。 夜幕下,日军的搜索灯如幽灵的眼睛,在暗夜中扫来扫去。突然,一阵密集的枪声打破了夜的寂静,日军发现了他们的踪迹,开始了猛烈的攻击。李永安和姚思清科长立即指挥战士们反击,他们的每一枪都极尽精确,每一颗子弹都承载着对敌人的极致仇恨。 战斗中,李永安和姚思清科长时刻保持着冷静和机敏,他们不断调整战术,利用手枪班的机动性,在城镇的残破建筑之间穿梭,给日军造成了不小的困扰。然而,面对日军压倒性的兵力和火力,八路军战士们的抵抗似乎只是杯水车薪。 随着时间的推移,手枪班的子弹越来越少,伤亡也越来越严重。在一次避开敌人搜索灯的行动中,姚思清科长不幸中弹,但他咬紧牙关,坚持战斗,拒绝让同志们把他留下。李永安见状,心中虽然万分痛苦,却也知道现在不是情感泛滥的时候,他必须带领着剩下的战士继续前行,继续寻找突围的可能。 在一片废墟中,手枪班发现了一条可能的逃生路线,但就在他们准备冲刺的那一刻,日军的一个小队突然出现在他们的前方。李永安立即下令:“伏击!”战士们迅速占据有利位置,发动了突然的伏击。这一战虽然击退了敌人,但也暴露了他们的位置。 就在这时,日军的增援部队如潮水般涌来,他们开始对李永安他们的位置进行了猛烈轰炸。爆炸声、枪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悲壮的交响乐。李永安在火光中指挥着战斗,他的身影在每一个战士的心中,都成了不屈不挠的象征。 随着最后一颗子弹被射出,李永安知道,他们已经没有退路。他高声呼喊,用尽最后的力量激励着战士们:“为了抗日,为了我们的百姓,战斗到最后一刻!”战士们响应着他的呼喊,即便是拼到最后一滴血,也绝不向侵略者屈服。 最终,在激战中,李永安和手枪班的战士们壮烈牺牲,他们的英勇抗敌精神,成为了后人心中永远的烛光。他们用生命证明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的勇气和坚韧也能够发出耀眼的光芒。 这场战斗虽然结束,但李永安和他的战士们的精神,将会永远激励着每一个抵抗侵略、争取自由的人们。在铁营洼镇的历史上,他们的名字将被永久铭记,他们的牺牲,将成为后人心中最深刻的教训和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