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瑾山月
青春期孩子厌学怎么办?这或许是不少家长正在遭遇的难题。
前几天,三姨打电话向我哭诉,说读初三的表弟,在家里闹翻了天。
一向乖巧的表弟,不知道从哪天起,开始厌学。为了不上课,他装病、逃学、打架,被老师父母批评后,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吃不喝。
父母哪句话说急了,他就像炸弹一样瞬间被点爆,不仅和父母动手,还出现了自残倾向。
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一位清华校长曾给出忠告:孩子厌学不读书,带他去三个地方,比打骂管用。
与其在家里苦口婆心地劝学,不如带孩子走出家门,让他们上一堂“社会课”,真切地感受生存的残酷。
孩子厌学不读书,带他去三个地方
清华校长说的这三个地方分别是:飞机场、火车站和乡下。
在飞机场,孩子们会看到人被分流到“头等舱”和“经济舱”,接受不同档次的服务;
在火车站,孩子们会看到形形色色的打工人,他们扛着包袱,满脸疲倦,目光茫然;
在乡下,孩子们会看到很多人挣扎在温饱线上,上不了学,读不起书,走不出贫穷。
每当孩子觉得学习没用,读书无趣,不妨带他们去这些地方看看。
为他们敲响警钟,也让他们明白:不吃读书的苦,就得吃生活的苦;不走求学的路,就得走打工的路。
纪录片《18岁的流水线》,曾在家长圈里引起过不小的轰动。
影片里,我们就看到太多孩子,因为冲动任性,又缺乏长辈约束,过早离开校园,结果吃尽了苦头,悔青了肠子。
95后小伙子杨鹏,初中没毕业就去了东莞一家电子厂打工。
一进去,就被分配到最苦的岗位当一名修理工,十几个小时下来,直接累瘫,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
有时候,他累得集中不了精力,锋利的刀子硬生生扎进指头,鲜血直流。
而杨鹏也只是被带去办公室,简单包扎一下,就被送回去继续干活。
流水线上,有的是杨鹏这样的“厂哥厂妹”。
这群青春期的孩子,本以为离开校园,就获得了自由,却不想陷入了社会这座更大的牢笼。
在这之前,他们根本想不到,这个世界上,有的是比读书艰难的事。
纪录片里,不少孩子对着镜头说:“那时候小,不懂事,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有人说,青春期是人这辈子最迷茫的阶段,想出门闯荡,却羽翼未丰;不满于当下,又看不清未来。
恰如教育家李玫瑾教授所言:“厌学的孩子,重要原因在于他对未来迷茫,不知道学习能干什么。”
想让孩子摆脱迷茫,知道学习能干什么,不妨先让他们看看,不读书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尤其是对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越早让他们看清社会的残酷,越能避免他们误入歧途。
人生道路千万条,读书很苦,但却是最好走的那一条路。
孩子厌学背后,是青春期在作祟
作家麦家曾讲过自己和儿子的一件事。
大约是儿子初二的时候,麦家某天忽然发现,儿子和以前不一样了。
孩子性情大变,不愿意出门,除了吃饭,全家人基本听不见儿子的半点动静。
别说学习,哪怕是普通的对话,儿子也不配合。
麦家急了,和儿子的冲突升级为家庭大战,可是他越严厉,儿子越叛逆。
家里的火药味持续了很久,直到三年后,似乎又是忽然之间,麦家感觉儿子身上的戾气散了,爷俩的关系缓和了不少。
可见,孩子成长过程中,身体里仿佛有个关于“青春期”的开关键。
一旦跨入青春期的门槛,孩子自我意识会空前高涨,容易冲动、热衷于反抗,像一只时时竖着刺儿的刺猬。
父母稍有不慎,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声叹气,都足以引起他们的叛逆和防卫。
而“不学习”、“拒绝沟通”,则是孩子们与父母对抗的有力砝码。
很多时候,孩子们并非讨厌书本上的具体知识点,而是厌烦了 “听话与顺从”。
身为父母,想要孩子平缓地度过青春期,需要先知道一点:
青春期里,你的孩子正在经历什么?
首先是大脑。
这段时期,大脑中大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成熟,这一变化的直接结果,就是青少年的反应速度加快,更加敏感了;但大脑中负责控制情绪的“杏仁核”,却发育得较慢,这就导致了孩子们控制不了情绪,容易“喜怒无常”。
很多时候,孩子并非故意胡闹,而是他们根本控制不了自己。
其次是心理。
青春期,一直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断乳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觉醒,更注重“自我关注”。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不想再依赖父母,拒绝做那个“乖孩子”。
这也就不难解释,孩子们在明知道父母看重成绩的情况下,为何厌学,任由成绩一落千丈。
除此之外,孩子的生理、性格、价值观念等都在发生剧变。
我们看到的,是孩子脾气大了,不听话了;看不到的,是他们的身心正在经历一场成长的海啸。
真正的教育,是赢得孩子,不是赢了孩子
作家李中莹曾说:“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跟自己的父母有一场战争,如果孩子赢了,是喜剧;如果父母赢了,是悲剧。”
与青春期作战,我们的目的是赢得孩子,而非赢了孩子。
关于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世界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约翰•科尔曼博士,给了五点建议:
① 时机
青少年内心敏感,格外在意外界的看法,因此父母何时何地与孩子沟通,显得尤其重要。
有的孩子被父母当众斥责,之后恼羞成怒,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惩罚父母;
有的孩子本想静一静,父母却哐哐敲门,强行沟通,逼得孩子无路可退;
这些父母并非不爱孩子,而是没有把握好教导孩子的时机。
约翰•科尔曼建议家长可以和孩子睡前谈谈心、去车里听着音乐聊聊天、或者写信、留言等。
多感受一下孩子的处境,就能找到与孩子交流的最佳时机。
② 有效的方式
你有没有听到过父母这样的抱怨?
“我天天跟孩子说,要好好学习,不然将来找不到工作。”
“我整天跟孩子在一起,陪他做作业,给他讲题,这不是交流吗?”
“我家孩子总是不听话,我每天都要骂他,他才会坐在书桌前学习。”
这些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习,可谓费尽了心力,可效果却是,无论他们说多少,孩子就是一点儿也听不进去。
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这些话,触动不了孩子,这种沟通,完全无效。
想要沟通有效,先要与孩子产生共鸣,说他们想听的,再把我们想表达的内容,融入对话中。
与青春期孩子沟通,切忌高高在上地命令,也不要喋喋不休地啰嗦。最好是点到为止,为彼此留有余地。
③ 分享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在教训、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都是教育。”
将自己的生活与孩子分享,言传身教,比一味地命令有效得多。
不少人问主持人董卿:你是怎么养成阅读习惯的?
董卿笑笑说,也没刻意培养,就是小时候父亲总和我一起读书,一起分享看到的内容,这个习惯就慢慢养成了。
与其声嘶力竭地逼孩子看书,不如和孩子分享咱们自己的学习心得。
在分享中,成为孩子的榜样,更让孩子感受到尊重。
④ 行动
还记得那位辞职带14岁儿子去旅行的爸爸吗?
当时,辽宁丹东的徐先生,面对儿子厌学,不打不骂,反而和孩子开启了一场“公路之旅”。
爷俩开着房车,经山海关、洛阳,一路奔赴云南,全程4000多公里。
旅行结束后,儿子内心充实,不再厌学,一切回归正轨。
当沟通不再奏效,不如直接行动。
或许是周末的一场户外郊游,或许是深夜里的一次慢跑,或许是一场短途旅行,或许是和儿子打一场球赛,和女儿看一场电影……
别把自己和孩子禁锢在家和书本里,用一个个行动驱散青春期的迷雾。
⑤ 倾听
在真人秀节目《少年说》上,看到过这样揪心的一幕。
与父母对话环节中,有个女孩委屈地说:妹妹经常到爸爸那里告状,每次爸爸都直接来教训我……
不等女孩说完,妈妈打断她,说:你是姐姐,要学会包容和担当……
一连几分钟,这位妈妈都在“教导”女孩,却看不见女孩眼里打转的眼泪,更看不见女孩心里的委屈和对爱的渴望。
教育家成尚荣曾说:“倾听,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是教育的艺术和智慧。”
学会倾听孩子,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是青春期沟通的重要一环。
心理学上有个“冰山效应”。
你看见海面上的冰山,却看不见隐藏在水面下的巨大山体。
厌学、烦躁、叛逆,就像海面上的那点冰山,隐藏起来的,是漫长又激荡的青春期。
青春期虽然来势汹汹,但只要父母调整心态和观念,更多体谅和理解孩子,也一定可以在青春期里为孩子保驾护航。
成长不易,父母难当,愿天下的父母与孩子,在岁月里共同成长,一起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