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朝鲜请求中国寻找一名失踪30年的抗美援朝英雄。中方回复,只要他在这个世界上,哪怕大海捞针也要把他捞起来。没想到,他自己“躲起了猫猫”,一躲就是33年。 柴云振,这个名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朴达峰的战斗中,他以一人之力歼敌百余,壮烈的事迹被传颂,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战后,由于伤势过重,他回国接受治疗,从此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仿佛人间蒸发。 中朝两国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希望找到柴云振,以彰显他的英雄事迹,但都未果。朝鲜方面甚至为他画了“遗像”,让民众瞻仰,并把他的英雄故事编入教科书。 柴云振原是四川广安岳池县人,1950年10月,他跨入了朝鲜的战场。1951年5月28日,面对“联合国军”的猛烈进攻,他所在的部队奉命阻击。面对敌人密集的炮火,柴云振带领几位战士,夜掩星移间,勇夺失地。 黎明时分,敌人发起了反扑。柴云振与战友们英勇抵抗,直至最后,只剩下他一人守卫阵地。面对敌人的冲锋,他坚守着“人在阵地在”的誓言,一次次击退敌人。 在与敌人的肉搏战中,柴云振负了重伤。面对最后一个敌人,当发现子弹用尽,他与敌人扭打在一起。战斗中,他食指被咬断,却最终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消灭了眼前的敌人。 柴云振的英勇,使他在那场战斗中1人歼敌100多人。因伤势过重,他被送回国内治疗,此后便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当柴兵荣在《四川日报》上看到寻找抗美援朝英雄柴云振的启事时,他内心波澜起伏。这个名字,这份荣誉,似乎与他父亲的过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怀着复杂的情绪,带着报纸回到了家中,心中充满了疑惑和期待。他对着父亲提出了疑问,试图从父亲的回答中寻找线索。 柴云振面对儿子的询问,沉默了片刻。这沉默,如同重回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回忆起那些与战友并肩作战的日子。他深知,自己的幸存不仅仅是个人的幸运,更是身负战友们未尽的使命和期望。他轻轻摇头,试图以一种简单的否认,将这段往事淡化:“我叫柴云政,那些年的事,就让它随风去吧。” 然而,柴兵荣并不愿就此放弃。他凭借着对父亲的了解,坚信报纸上寻找的英雄就是他的父亲。他再次劝说柴云振,希望他能够正视自己的过去,不为了个人的隐忍而放弃应有的荣誉。在儿子的坚持和国家的呼唤下,柴云振终于意识到,这份荣誉不仅属于自己,更是对那段历史和牺牲战友的一种纪念。 在柴兵荣的陪同下,柴云振来到了湖北孝感市的39155部队。在这里,经过一系列的核对和验证,军方人员满怀激动地确认,眼前这位年迈的老人,正是他们苦苦寻找30年的一级战斗英雄柴云振。见面的一刻,空气中弥漫着难以言喻的情感,是对英雄的尊敬,也是对历史的缅怀。 柴云振终于开口,向在场的人们讲述了当年的故事。他谈到,自己之所以隐姓埋名,是出于对牺牲战友的深深怀念。在他心中,那些在战场上献出生命的战友们才是真正的英雄。自己能够幸存下来,已经是命运最大的恩赐。他不愿意因为个人的荣耀而忽视了那些真正值得纪念的人。 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柴云振的英雄事迹再次被人们所知。他被正式授予了荣誉勋章,这枚锁了33年的勋章终于找到了它的主人。在授勋仪式上,柴云振低调而谦逊,他的一言一行都展现出了一个老兵的风范。 之后,柴云振应邀访问了朝鲜,接受了朝鲜政府的高度敬意和授勋。在朝鲜,他见到了为自己立下的“遗像”,以及其他抗美援朝英雄的纪念。那一刻,过往的战火似乎再次在他眼前闪现,但柴云振心中更多的是对战友们的思念和对和平的珍视。 回到祖国后,柴云振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英雄身份而改变。他仍旧保持着低调简朴的生活态度,继续在学校、工厂、机关等地分享自己的故事,传递抗美援朝的精神。他总是强调,真正的英雄是那些在战场上英勇牺牲的战友们,而自己不过是幸存者中的一员。 柴云振的一生,是战场上的英勇,也是平凡生活中的坚守。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英雄,何为大爱。而当他在2018年安详离世时,留给世人的,是对于英雄精神永恒的记忆和致敬。#MCN首发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