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你误会阳明先生了

人间值得行 2024-04-15 20:48:56

大家自小接受教育的时候啊,我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走在春风里,哲学课接受的是唯物主义教育。我看与不看这朵花它都在那里,很多人认为阳明先生这纯粹是唯心主义。

对不起,你误会阳明先生了。

其实理解这一句话呀,不能单纯地看这两句,原话是这样说的。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和?”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句话表达的重点就是最后一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是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内容,“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听言动,即事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意思是你的眼睛受心的控制,你未看那朵花时,花和你的心一样,都处于沉寂状态;当你来看它时,而花也映入你的眼,它的颜色和你的心一样,都鲜艳、动了起来,以此可以知道,这花不在你的心外面。”

就是说存在虽然是客观的,但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则由人来赋予的。如山中的花,只有你来看时,此花才与你的心发生关联,心赋予了花以意义和价值。在这里,阳明先生更加强调了人的参与。这是“心外无物”的经典公案(姑且叫它为公案吧)。

说到这里,则要溯本求源,这心外无物的源头,还是从下面的说起的。

正统的理学,当然推程朱理学,王阳明先生说,曾遍读诸子之书,对诸子格物之说,产生过浓厚的兴趣。然而当他真正亲身实践朱子的格物之说后,才发现行不通,也正是因为这些经历刺激着他,对格物之说产生了怀疑。

后来他在和学生交谈时曾说:“众人只说格物要以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其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 以劳思致疾。”(《传习录》卷下)。学生们未曾经历阳明的困顿,也没有亲身体会朱子的格物论,所以难以接受王阳明的“心即理”。

对正统程朱理学的怀疑直接促成了王阳明的思考,等这些困顿、思考正好积累到了王阳明至龙场,在那个困顿、迷茫的情况下,他最终领悟到,圣人处此境,还要向哪里去寻求一个道?原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有名的“龙场悟道”。

也是到了这个时候,王阳明才终于体会了《大学》格物之说,并非向外物上去探求一个天理,此心即是天理,天理跑不出去人心,圣人也不过是在自家心体上求得。

原来的程朱理学,讲的是“去人欲,存天理”,把人与物割裂开来,而阳明先生因怀疑格物致知,进一步龙场悟道,明白了“心外无物”,把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打通了人与物的隔阂。

另外阳明先生还讲了“知行合一”,“致良知”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这不仅是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知行合一,才是真知,凡事讲究从天然良知上发心,起心动念去修炼,至诚无息,才能把儒学学以致用,发扬光大。

一生俯首拜阳明,愿你我共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朋友,你是怎么看待阳明先生这句话的,可以交流下哦。

0 阅读:0

人间值得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